11月2日,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總體佈置班組成爲第三屆中國質量獎中唯一的獲獎班組,他們的目標是設計出“航空公司願意買、飛行員願意飛、乘客願意坐”的飛機。

▲圖爲班組成員與C919飛機模型合影

在一羣身着西裝的獲獎企業代表中,一身深藍色工裝的王勤超有些與衆不同。這身樸素的工裝,顯示了他爲之自豪的身份——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一名飛機設計師。作爲科室主任,他所帶領的總體氣動部總體佈置班組在11月2日頒發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中成爲唯一的獲獎班組。

11月3日,以“講好質量故事 引領創新發展”爲主題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獲獎組織和個人媒體對話會在京舉行。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成員陳鋼指出,中國質量獎是我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立足於“評管理”“評理念”,通過樹立質量標杆,弘揚質量先進,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弘揚工匠精神,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爲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

 ▲圖爲班組長王勤超代表班組領取2018中國質量獎

目標“一布到位”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於2008年5月11日在上海成立,是我國實施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中大型客機項目的主體,也是統籌幹線飛機和支線飛機發展、實現我國民用飛機產業化的主要載體。2017年10月19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向客戶交付第三架ARJ21新支線噴氣客機,這意味着中國支線噴氣客機正向批產化穩步邁進。

在媒體對話會上,王勤超介紹,總體佈置班組共16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超過70%。近年來獲得省部級質量獎項15項,授權專利17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三項,創造價值超過4億元。

 ▲ 圖爲總體佈置班組全體成員

“民用飛機是一個複雜的產品也是高技術的產品,同時也涉及乘客生命安全,所以對技術和質量的要求非常高,形成了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責任、質量就是素質的價值觀,同時我們也提出要讓航空公司願意買、飛行員願意飛、乘客願意坐的目標。”王勤超說,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建立了“兩透一創,一布到位”質量管理模式,即通過喫透需求、喫透技術來確保做正確的事和把事做正確,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方法創新來提供驅動力,實現“一布到位”——一次做好、缺陷爲零的工作目標。

“我們運用這個模式,總結提煉了139項工作流程確保各項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保證飛機組裝一次成功,在國際同行業中達到先進水平。”王勤超說。

2003年,從北航本科畢業的王勤超來到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前身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5年後,隨着中國商飛成立,他也隨研究所一起成爲其中的一員。

“總體佈置班組簡單說來就是頂層跟下層之間的交匯處,頂層有70~80%的任務都要從我們這裏分分解到下面,第一次佈置就要到位。我們不僅要做總體安排,還要監督,就是說要放出去,還要收回來。”王勤超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必須喫透需求喫透技術,確保過程監控,才能創新方法、創新技術、創新管理,畢竟創新是有風險的事情。”

▲圖爲班組成員在進行技術問題的處理

 “一布到位”並不容易。王勤超也曾有過“沒到位”的經歷。有一次,他們班組爲某型飛機設計用於某個部件維修的口蓋,後來經過論證,該部件整個生命週期都不會壞,所以決定不設計口蓋了。後來航空公司表示必須設計口蓋,因爲設計100%沒問題是理論上的,但不排除製造、使用環節可能會出現問題。經過好幾次論證後,他們咬緊牙關決定修改設計,並承諾一個月完成。

 “當時本來想請外國諮詢公司,要40萬美元,而且沒法在一個月內完成,最後我們決定還是自己成立QC小組來做,用一個月時間解決了問題。”那段每天工作11小時、每週工作6天甚至7天的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所有設計都必須從用戶需求出發。

“平時你們的設計任務都很重吧?”記者問。

“不是很重,是非常重。”他介紹,目前該班組同時參與ARJ21、C919、CR929這三個大項目的設計,工作量相當大。“我們是個年輕的班組,優點是有衝勁、有幹勁,劣處是紛紛面臨結婚、買房、生孩子等各種生活的壓力。”

 “那你如何帶領班組成員排解壓力呢?”

“玩狼人殺。”這個1980年生的年輕人興致勃勃地說,“這是我們每次搞團隊建設的保留節目,既能增進交流、還能訓練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王勤超說,“重要的是,不管在多大的壓力下,都要有擔當精神和主人翁精神,因爲這是在造我們自己的飛機。”

 ▲玩狼人殺是這個班組團隊建設的保留節目

堅守者的回報

累不算什麼。回首15年的飛機設計生涯,王勤超覺得最艱難的是2006、2007年。“那時候ARJ21項目研製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壓力特別大,所裏走了一大批人,跟我同期進所的那批人走了一半。”

王勤超也回去跟父親發牢騷。幹了一輩子飛機維修工作的父親說:“你要相信,沒有努力幹不成的事。”他當時有點不以爲意,直到看到剛噴上漆的ARJ21那一刻。

設計過程中,王勤超和同事們經常會去製造車間。“當時ARJ21是綠配土黃,並不覺得漂亮,也可能是審美疲勞。直到有一天,在總裝線上,我第一次看到噴了漆的ARJ21,藍白相間,那麼漂亮!”當時廣播里正好在放那首《飛得更高》,王勤超看着自己親手設計的飛機即將展翅翱翔,“真的特別特別激動,差點跟同事抱頭痛哭”。

▲圖爲班組成員在進行技術交流與協調

 2008年底,ARJ21試飛成功。這是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架投入商業運營的噴氣客機。

堅守者得到了最好的回報。“有過那次經歷以後,遇到再多困難,也不會退縮了。”

現在,有總體佈置班組參與設計的8架飛機在天上飛。“你設計的飛機質量好,你的孩子可以驕傲地說,這飛機是我爸造的。但要是飛機質量出了問題,別人也會對你孩子說,這飛機是你爸造的。”王勤超說,飛機質量一定要好,否則丟臉事小,人命關天。

2002年ARJ21立項,2003年畢業的王勤超趕上了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其實,他畢業時可以選擇當時“效益更好”的航天,但他一頭扎進了“效益不那麼好”的航空。“薄弱,才更需要我們。”

 ▲圖爲班組成員一起過生日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相關新聞

人物|《大國工匠·創造力》第四期 黃金娟:效率提高58倍,準確率達百分百

記者進班組 | 給機器人“造大腦”的機械手班(附視頻)

本期編輯:肖婕妤

(長按二維碼,關注工人日報微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