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詩是怎樣採集的?

《詩經》中詩歌的創作時間,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綿延五個世紀。創作的地點,幾乎包括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漢水一帶,縱橫上千裏。把五百年間、以黃河流域爲主遍及長江和漢水流域的詩彙集起來,精選成305篇,一定是有國家層面的專門的組織機構在有計劃地、連續不斷地運行,纔有可能。

那麼,《詩經》中的詩是怎樣採集的呢?

《漢書·藝文志》說:"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是說古代有專門採集詩歌的官員。

詩歌是人民心聲的反映,周天子派出采詩官將詩歌採集回來,就是想了解廣大民衆的心聲。從這些發自內心的詩句中,天子可以考察到民間的風土人情,瞭解到政治的得失,以便發揚或改正。

《漢書·食貨志》描述得更爲詳細:"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

每年初春時分,聚居的百姓將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種的時候,采詩的官吏搖着木頭做的大鈴鐺在路上巡視,向老百姓採集民歌。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這種"采詩"活動一直持續不斷。這樣經過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的反覆錘鍊,《詩經》中所編選的詩歌已經脫離了一時一地一人一事的侷限,變得非常有生命的張力,從而在幾千年的流傳中經久不衰。

本期嘉賓:劉冬穎教授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古詩詞吟唱的傳播與推廣,出版《詩經八堂課》等22部著作;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