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重要的是,北京協作者不僅僅只是爲這些孩子提供圖書,還培育流動兒童及其家長成爲圖書館管理員,併爲運營圖書館的困境兒童家庭提供運營補助,讓這些孩子和家庭通過參與自助圖書館建設、圖書管理、社區宣傳、組織閱讀活動等志願服務,帶動更多的困境兒童熱愛閱讀,參與志願服務,探索出助人自助的精準救助服務模式。2017年,北京協作者資助了小峯的學費,並在他家裏建起了“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培育小峯成爲小管理員,定期的運營服務補貼也使這個經濟上入不敷出的家庭有尊嚴地獲得了救助。

中新網北京1月17日電 題:“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點亮流動兒童心中的“燈”

中新網記者 王祖敏

跟着爺爺奶奶在北京生活多年,10歲的曉楠正在感受一個既繁忙充實、又溫暖快樂的冬季——在她那位於城市邊緣的狹小出租屋裏,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擁有了一個家中的小小“圖書館”。

幫她實現夢想的是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作者)。這個叫做“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的項目,正是針對這些隨外出務工的家長來到城市的流動兒童。曉楠家的“圖書館”是該項目資助的第16個。

曉楠和奶奶給圖書上架。北京協作者供圖

經過北京協作者的志願者精心設計和打造,曉楠家的“圖書館”因地制宜地掛在牆上。由原色木板構成的書架簡潔、實用,成爲這個有些窘迫的家中最醒目的裝飾。60多本圖書,涵蓋了童話故事、學習工具書、知識類讀物等,都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書籍。

曉楠告訴中新網記者,她非常喜歡看書,“因爲從書中可以瞭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但受居住環境和家庭條件限制,她無法像城裏的孩子一樣方便去書店、圖書館看書,或購買自己喜愛的書籍,常常羨慕那些有“好書”的同學。

如今,曉楠也能天天在家裏讀好看的書。“書架上的書我都看了一大半了。我喜歡《醜小鴨》,它教我們自信、勇敢;我也喜歡《小豬喫十彩》,它教我們喫飯不挑食;我還喜歡那本書……哎呀,我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告訴我們好多的生活常識。就像扁擔,奶奶說他們以前經常用的,可我都沒見過,就是從書中才知道是什麼樣子、幹什麼用的。”說起她看過的書,一開始還很靦腆的曉楠變得津津樂道,一張小圓臉興奮得通紅。

而《格林童話》、外國童話故事經典等書籍,讓她對那些遙遠國度的人和事產生了濃厚興趣。“現在我每天都在學英語,長大以後我要出國,看看國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她信誓旦旦地說,像是許下一個承諾。

一個小小的書架,無限延伸了這個河南籍小姑娘心中的世界,那一本本書也照亮了她未來的路。

北京協作者中心主任李濤稱,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閱讀不僅能讓他們獲取知識、開闊眼界,更能提升他們的精神追求。但隨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那些大多隨家長生活在城鄉結合部的流動兒童們成長環境令人擔憂。尤其是那些因遭受疾病、工傷、喪親等重大變故家庭的孩子更是處於困境之中,但這些孩子同樣渴望溫暖、渴望讀書,渴望用知識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自2016年起,協作者發起“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衆籌項目,由設計師志願者對困境兒童家庭有限的空間進行改造,建立自助圖書館,使他們有尊嚴地獲得幫助。

小峯(中)在村裏的小廣場擺上“流動書攤”。北京協作者供圖

更重要的是,北京協作者不僅僅只是爲這些孩子提供圖書,還培育流動兒童及其家長成爲圖書館管理員,併爲運營圖書館的困境兒童家庭提供運營補助,讓這些孩子和家庭通過參與自助圖書館建設、圖書管理、社區宣傳、組織閱讀活動等志願服務,帶動更多的困境兒童熱愛閱讀,參與志願服務,探索出助人自助的精準救助服務模式。

12歲的流動兒童小峯住在距北京核心城區近40公里的昌平白浮村。2017年,北京協作者資助了小峯的學費,並在他家裏建起了“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培育小峯成爲小管理員,定期的運營服務補貼也使這個經濟上入不敷出的家庭有尊嚴地獲得了救助。

兩年來,小峯學會了編寫圖書類別、登記服務,到村子的小廣場開展公衆閱讀推廣活動,以前不敢開口的他也變得越來越自信。在小峯的感染下,他的兩名同學也成爲圖書館的助手。

流動兒童共享讀書的快樂。北京協作者供圖

小峯給家裏的自助圖書館起名“追夢書屋”——翰墨書香爲這個小小少年插上了追逐夢想的翅膀。

截至2019年,協作者在北京、南京、青島、珠海和江西建立了16個“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現館存圖書逾萬冊,累計借閱數量近萬人次,影響4200餘個流動人口家庭。

“困境兒童自助圖書館”只是將度過17歲生日的北京協作者衆多公益項目之一。2003年春,幾個年輕人在北京東五環外的一間出租屋裏簽下“生死狀”,開始了抗擊“非典”(SARS)農民工緊急救援服務。自此,全國最早的民辦社會工作機構之一——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誕生。機構以“團結協作 助人自助”爲核心理念,在服務困難羣體的同時,推動本土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與社會組織發展模式創新。

李濤稱,之所以將機構命名爲“協作者”,是堅信每個“弱者”都有力量,每個生命都有尊嚴。(完)

【編輯:陳海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