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同志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了一生,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他都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廉潔奉公、無私奉獻,永葆共產黨人本色。今天是劉少奇誕辰120週年紀念日,讓我們通過關於他的五件珍貴文物以及文物背後的動人故事,感受這位爲中國革命、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範和高尚品德。

一本珍貴的相冊

劉少奇視察都江堰的攝影相冊

1958年劉少奇視察都江堰

這本相冊裏珍藏着1958年劉少奇在成都會議期間視察都江堰時的留影,是四川日報社贈送給劉少奇的。相冊裏的照片體現了劉少奇深入羣衆、深入基層的優良作風。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期間,劉少奇擠出時間到灌縣視察都江堰。一望無垠的川西平原讓他發出由衷的感嘆:“天府之國,中國的天府啊!”

沿着坎坷小路,大家陪同劉少奇向二王廟走去。廟內的楹聯、碑文記載着李冰父子治水的光輝業績。劉少奇一邊參觀,一邊認真聽灌縣縣委書記陳彬介紹。記者在旁邊搶攝劉少奇的珍貴鏡頭,劉少奇對記者說;“你們不要盡給我拍照,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你們的鏡頭應該對準李冰父子。”

劉少奇指着李冰父子的塑像說:“兩千多年前,李冰爲人民做出了這麼大的功績,真了不起啊,對人民有功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劉少奇平易近人,大家無拘無束,那愉快和諧的氣氛,讓大家感覺簡直不像是在陪同國家副主席,而是在陪同一位相識多年的老朋友。

步下石級,劉少奇被山門前牆上繪製於清朝末年的《都江堰灌溉區域圖》吸引,他問道:“解放後,都江堰有沒有發展變化呀?”陳彬回答說:“發展變化很大。解放前夕,都江堰泥沙淤積,渠道失修,內江和外江都有洪澇災害。解放後加強了歲修和經常性管理,興建了許多水利設施,提高了抗旱能力,灌溉面積達到500多萬畝,比解放前翻了一番。”

劉少奇聽後對大家說:“共產黨是爲人民服務的,要爲人們多辦好事。”劉少奇還關心地問了都江堰每年歲修的情況、民工來源和受益市縣的反映。隨行同志向他作了詳細彙報。

參觀結束後,當地幹部請劉少奇和王光美去喫四川家鄉菜——“活水豆花”。到了餐桌前,劉少奇一看,桌上擺了滿滿一桌子菜。喫完飯,劉少奇便對王光美說:“你去把帳結了,地方不能搞這筆開支,搞了要受批評,人民要批評我們。”說完笑着對大家說:“這頓飯,我請客。”大家再三說不行,劉少奇說:“就這樣,不要再說下去了。”王光美如數付了錢。接着,劉少奇到廚房問候了炊事員,親切地和大家握手錶示謝意。告別時,劉少奇和縣委領導同志合影留念,並叮囑大家:“灌縣這個地方很好,有山有水有壩,風景秀麗。都江堰國內外都有名,要好好建設。”

幾十年過去了,當時的灌縣,已建設成今天的都江堰市了。當地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已把都江堰建設成我國第一大灌面的現代化渠系。今天的都江堰灌溉面積已由解放前夕的200多萬畝發展到1000萬畝,劉少奇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一本被翻得殘缺不全的字典

劉少奇贈給成敬常的《新華字典》

1961年劉少奇在舊居與親友們交談

這本《新華字典》是1953年劉少奇送給受邀到北京面談的寧鄉農民成敬常的紀念品。

解放後,爲加強對農村實際情況的瞭解,劉少奇決定與家鄉人民建立經常的通訊聯繫,請他們每年寫幾封信,反映農村生產情況、生活情況、幹部作風、農民有什麼意見和要求,等等。成敬常就是一位與劉少奇保持通訊聯繫的農民。

1953年9月,劉少奇邀請成敬常和其他三位農民去北京相聚面談。敘談是從鄉間的人和事開始的,劉少奇記得許多老朋友,問他們家境如何,身體好不好。劉少奇接着問了他們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情況,隨後又問起家鄉的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社會治安……

成敬常說:“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都很高,但因家底子薄,耕牛農具不足,影響了生產的發展。我這裏帶來一個材料,是聽取了大家的意見,跟村小學王老師商量整理的,請劉主席過目!”

劉少奇接過那份材料,仔細看了一遍,說:“成敬常同志,你反映的情況很好。我在中央工作,需要從多方面瞭解下情。這次請你們四位來,就是想跟你們商量,經常保持通信聯繫。比如說,你們一年給我寫兩封信,反映一下鄉里的情況,應該不難吧?”

有的村民表示不識字,不會寫,這時成敬常自告奮勇說:“我肚裏書不多,但寫封信還可以對付。劉主席又不是要我們寫大塊文章,主要是講我們鄉里農民自己的事。你們幾個負責收集信息、瞭解情況。信,由我來寫!”

在離開北京回鄉下前,劉少奇特地把這本《新華字典》贈送給了成敬常,希望他能提高識字寫作的能力,做有文化的農民通訊員。回到鄉間後,成敬常就忠實履行起了農民通訊員的職責。

成敬常返回家鄉後,一直把這本字典作爲珍寶收藏着,勞動之餘不時拿出來,查閱一些生字。後來他女兒結婚,他便把字典作爲禮物轉送給女婿,表示對下一代的關心與期望。這本字典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已殘缺不全,裝釘線多處斷裂。如今,每當人們看到這本殘缺不全的《新華字典》,就會想到劉少奇對農民朋友文化程度的關心,也反映出作爲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對農村真實情況的重視。

一件舊毛衣

劉少奇常穿的藍灰兩色羊毛衣

這是劉少奇在1952年到1968年間常穿的一件藍灰兩色羊毛衣。整件毛衣已被穿得很破舊,衣服裏外兩面共有20多個小洞,袖口和釦眼已破爛。

劉少奇的穿戴一向樸素簡單。劉少奇同志紀念館中收藏有一部分劉少奇生前穿過的衣服,這些衣服大部分都已經磨破了袖口和領子,或者洗得退去了原來的顏色。據曾經在劉少奇同志故居接待過劉少奇的成艾山女士回憶,1961年劉少奇回湖南家鄉調查時穿的白襯衣,袖口上還打着補丁。

劉少奇對自己、對孩子要求都十分嚴格,在喫穿用上十分注意節省,從不浪費。這件羊毛衣的袖口就由王光美補過。平常在家,劉少奇最愛穿布衣布鞋,一件襯衣常常穿到無法再補才肯換新的。洗臉毛巾中間破了,他就讓人從中間剪斷,把邊上的兩頭接起來再用,而一條牀單一用就是十幾年,一條帶格圍巾,也是用了十多年,上面的絨都快掉光了。

1960年冬,劉少奇要去莫斯科參加國際會議。工作人員說莫斯科天氣寒冷,要給他做一件新大衣。劉少奇堅決不同意,最後,工作人員把一件1942年在晉西北賀龍送給他的一件皮大衣改了改,劉少奇就穿着這件舊大衣去了莫斯科,並與歡送羣衆告別留影。

這件羊毛衣,是劉少奇儉樸生活的一個縮影,當人們看到它時,依然會感受到劉少奇樸實清廉的作風。

一張黑色木牀

1961年劉少奇回鄉調查期間睡過的木牀

1961年劉少奇在舊居深夜辦公

這張黑色木牀,爲1959年開放劉少奇故居時的複製件。1961年,劉少奇回故鄉調查時,在他青少年時居住過的房間工作和生活了6天,他睡的就是這張普通而簡單的木牀。

解放後的十多年裏,劉少奇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各地視察和調查。1961年,63歲的劉少奇回家鄉進行了長達44天的實地考察。他身着藍布衣,腳穿黑布鞋,身邊只帶幾名工作人員,輕裝便行,以至於發生縣委書記聞訊出門迎接,卻與劉少奇照面而過沒有認出他的故事。

調查期間,爲了減輕地方負擔,劉少奇謝絕了當地政府爲他安排的條件較好的招待所。他曾說:“我是下來搞農村調查的,住招待所高樓大廈,與人民羣衆疏遠了;住在自己家裏,鄉親們來去自由,頂好。”於是,劉少奇就在他青少年時代居住過的土磚房裏住了6天6夜。

一張再普通不過的木牀,卻反映出劉少奇艱苦奮鬥精神和人民公僕本色。

一塊常“罷工”的手錶

劉少奇戴過的上海牌手錶

這是劉少奇生前戴過的一塊手錶,爲1958年國產的第一批上海牌手錶,手錶顯得很陳舊。因爲劉少奇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戴在他手腕上的手錶於是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經常忘記給表上弦,這塊質量挺不錯的手錶,因此而常常“罷工”。

有一次到了喫飯時間,工作人員喊了他三次,他仍說喫飯的時間還沒到。工作人員走過去一看才明白,原來他的手錶早就不走了。劉少奇不得不承認:“我忘記上弦了。”

1964年7月,劉少奇到上海視察工作。他在火車上休息時,摘下這塊手錶放在茶桌上。旅途中由於火車顛簸,手錶滑下茶桌掉進了痰盂裏。衛士長對他說:“反正這表也夠舊的,早該換新的了。正好到上海,買塊新的得了!”劉少奇卻搖搖頭說:“這表撈出來洗洗還能戴,即使出了毛病,到上海修理正好方便。”衛士長幫忙把劉少奇的手錶撈出用水洗過後,劉少奇看看這表沒出毛病,於是又繼續戴上了。

一次,劉少奇的孩子們讓他從國外買幾塊手錶,劉少奇指着手腕上的上海表說:你們不知道,在國外,我爲能戴上一塊國產的手錶有多麼自豪……這是我國自己生產的表啊!正因爲如此,劉少奇在出訪東南亞四國以及後來出訪亞洲三國時,戴的都是這塊上海表。

當我們再次看到這塊早已停止轉動、經過多次修理的陳舊上海表時,彷彿看到了劉少奇忘我工作和廉潔奉公的身影。

(作者:劉少奇同志紀念館研究館員 李桂芳 || 文字整理:劉芳源 || 資料提供: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