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聽力損失和認知障礙之間存在着種種關聯。

例如有文獻證明,相較於聽力正常者,人工耳蝸使用者在工作記憶等方面的執行能力較差;相較於聽力正常的老年人,輕、中度聽力損失的老年人言語理解能力更差。

當然,所有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報告之一就是,有聽力損失的老年人,其患癡呆症的概率更大,且隨着聽力損失程度的加重,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最直觀的研究數據就是,研究人員經過12年的追蹤隨訪,發現輕度、中度、重度聽力損失的老年人,其患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分別是1.89%、3.0%、4.94%。

即我們通常看到的,輕度、中度、重度聽損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的概率是聽力正常者的2倍、3倍、5倍。

但是...

聽力損失帶來的認知障礙(或癡呆症)絕不僅僅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由於年齡增長帶來的聽覺器官老化,好像聽力損失在老年人中更普遍,但實際上,我們每天都暴露在噪聲環境中,年輕人的聽力損失問題也越來越多。

據不完全調查顯示,超過90%的大學生都會使用個人音樂設備,例如智能手機,且近50%的人聽音樂時的音量都超過了職業噪聲暴露的安全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的數據顯示,個人音樂設備的頻繁使用,以及使用者在音量控制方面的錯誤操作,大約有11億青少年和年輕人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以往,很少有研究去關注聽力損失對青少年的認知功能的影響。

近期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微的、接近正常的聽力損失,也會影響言語識別時的大腦活動。

該項研究對35名年齡在18~41歲範圍的聽力正常受試者做了調查,監測他們聽不同複雜句子時的大腦活動。

研究結果是,句子越是複雜,在典型語言網絡中的左額顳葉皮質活動越大,右側前額皮質也參與活動,且這些大腦活動與聽敏度呈負相關。

這一研究令人驚訝,因爲在以往的認知中,右側前額葉的活動通常出現在老年人的語言活動中,即右側前額葉活動是與年齡相關的大腦可塑性帶來的一種作用,與年輕人的年齡差異無關。

但是,研究中發現,即便控制了年輕人的年齡變量後,右側前額葉活動仍然與聽敏度(聽力損失)有明顯相關。

當然,僅僅從這個研究結果還不能立刻定下來聽力損失和認知障礙之間的因果關係。

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縱向跟蹤隨訪來確定早期的大腦可塑性是否意味着神經資源的過早耗盡,從而導致癡呆。

大白話的意思是...

由於大腦具有可塑性,即便是年紀輕輕,即便是輕度聽力損失,在與人交流、感知語言的過程中,聽力損失會讓你需要消耗大腦更多的神經資源,而過早、過多的耗盡神經資源後,會導致認知障礙,最終患上癡呆症。

也就是說,聽力損失不僅會讓老年人患上癡呆症,輕度聽損的年輕人可能也逃不掉。

再加上聽力損失大多不可逆...

所以,在聽力損失找上你之前,再怎麼強調保護耳朵、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都不爲過。

當然,如果你發現聽力下降了,即便你年紀輕輕如少年,即便是輕度聽力損失,那也別不當回事。

因爲放任聽力損失,可能就走上了“癡呆症”這條不歸路,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纔是截斷這條“不歸路”的正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