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圖/攝圖網

1

結婚三年,小雅依然像婆家的客人。

一年回去一兩次,公婆客客氣氣,一見她洗碗便慌忙阻攔,從沒要兒媳上竈臺的意思,話裏話外都透着客氣與疏離。

她像客人般被招待,也像客人般被隔離在外。

比如,婆家人的聊天,她插不進去話。

一方面是方言難懂。

他們的話講得又快又密,她在聽和理解之間,隔着一個艱難的轉換過程。

另一方面是內容難懂。

他們講東家長西家短,主角都是不認識的七大姑八大姨,她常常聽得雲裏霧裏,根本插不進一句話去。

她便獨自回了屋,獨自縮回冷冰冰的被窩。把朋友圈刷一遍、看了會兒電視劇、又把沒讀完的小說翻了翻,眼看着快11點了,丈夫依然沒有回來睡覺的意思。

堂屋裏依舊歡聲笑語,大門敞開着,火炭燒得又紅又旺,茶水也續了一杯又一杯。

出嫁的大姑子、外出打工的小叔子都回來了。一大家子正興致勃勃地打牌聊天,似乎沒人意識到,屋裏還有個孤單寂寞的遠道而來的兒媳婦。

其實小雅也嘗試過融入。

但公婆對她的話題不感興趣,常常三言兩語就冷了場。然後他們另起一個話題,繼續聊得津津有味。

“他們纔是一家人,我只是個外人。”

小雅縮進被窩給我發信息,眼眶已在不知不覺中溼潤。

堂屋裏的人,個個血脈相連。他們長着一張相似的臉,能在外貌上形成最直接的銅牆鐵壁,堅決而堅定地防止外人入侵。

就連作爲兒媳婦的她,也不例外。

這大概也是許多女性的困擾:婆家融不進、孃家回不去……

2

快過年了,婆家孃家再度掀起風雲。

去哪兒過年成爲熱門話題,夫妻戰爭一觸即發。

在不愛去婆家過年的諸多理由中,有一條共鳴度極高。它是這麼說的:在他家,我像個外人。

這種感受並非春節期間纔有,也不是年輕小媳婦兒的專屬。它可能會貫穿於整個兒媳婦生涯,被一些旁人眼中的細枝末葉牽出傷感來。

我聽過一位將近50歲的大姐吐槽,說自己在公公的80歲大壽時受了冷遇。

公婆生了三女一男,養老任務便自然而然地歸了他們夫妻。平日裏,是她照顧着老人的衣食住行,磕磕絆絆偶爾有之,但從整體上來說勞苦功高,不失爲一個合格的兒媳。

公公80歲大壽,一大家子歡聚一堂,她也樂呵呵地買菜做菜訂蛋糕,準備爲老人家的壽辰熱鬧一番。

可到了吹蠟燭環節時,婆家人竟不顧正在廚房裏忙碌的她,自顧自地唱了歌、許了願,磕頭拜壽鬧得不亦樂乎。

她呆立在廚房門口,被歡聲笑語自動隔離。平日那個五好丈夫也自動遺忘了妻子,只專心致志地扮演着好兒子和好哥哥、好弟弟。

事後提起,做丈夫的羞愧不已連連道歉。

大概也不是刻意爲之,她一笑了之大度化解,但總有些不悅藏在心裏,彷彿隱隱約約長出一根刺。

潛意識不會騙人。

而婆家的潛意識,是將她排除在外的。

對已婚女性而言,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一瞬間。就像朱自清在散文中所說,“熱鬧都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當然,這也可能是兒媳的爲人處世有問題。

但大部分時候,它們確實是婆家人的無意識反應。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客觀存在,你甚至無法評判好壞對錯。

女人們便黯然神傷了:唉,在婆家是外人,在孃家是客人。

彷彿忽然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3

在過去,融入婆家是已婚女人的必修課。

穿上嫁衣、坐上花轎,跨了火盆拜了堂,姑娘就成了婆家的人,從此禍福相依,生是他們家的人、死是他們家的鬼。

所以新媳婦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去討公婆歡心、與大姑子小姑子搞好關係,更得把丈夫伺候得妥妥帖帖,力求贏得婆家上上下下的滿意。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說實話,上面這首古詩講的,是一種優良的傳統美德。

現代女性提倡女權,其根本在於平等自立,與孝敬公婆並不矛盾。

只是,詩裏的女子小心翼翼功夫做足,爲的是儘快得到婆家人肯定,能擠進去佔一席之地。

因爲她一出孃家的門,就如潑出去的水,必須儘快在婆家站穩腳跟,實現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定位。

這是特定社會背景所決定的。

男權社會中的婚姻,丈夫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宗族觀念佔據主流,在大家族面前,小家庭必須讓步,甚至犧牲。

女性作爲附屬,不得不去努力成爲婆家的一部分——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手段之一。

天長日久,也就約定俗成,或許還會融入血液,成爲基因的一部分。

哪怕是到了今天,結婚依然被視爲婆家對媳婦的“兼併接納”,務必要學會融入,儘快把自己磨合成大家庭的一份子。

所以,論壇和社交網絡中,一直有女人在問:融不進婆家怎麼辦?

但我想說,融不進就算了唄。

與婆家相比,我更在乎我的小家。

4

講到這裏,有必要聲明一句:我不反對融入婆家,我是覺得,根本不必爲此而苦惱。

與婆家的最理想關係,當然是親密有加。

嫁他一個人,他們全家都愛你,多了爸爸媽媽、還多了許多兄弟姐妹,一家子和和美美毫無嫌隙。

女孩們初爲人妻時,想必也都懷着類似的期待,渴望與婆家水乳交融,跟婆婆親如母女,在“新家”中如魚得水,收穫幸福快樂。

電視劇《雙面膠》中,新婚的胡麗娟便對母親開玩笑:我找到新媽嘞!我不要你啦!

我不否定這種神仙婚姻的存在,但對其概率並不報樂觀態度。

一男一女結合、兩個大家庭相遇,思維觀念和生活習慣在不斷撞擊,且都各懷私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倔強。更何況還有婆媳矛盾、親子矛盾……複雜着呢!

幾乎每一位兒媳的融入,都是在矛盾中艱難行進,甚至以血淚爲代價,還不見得能大獲全勝。

因爲對那個堅固存在許多年的原生家庭來說,兒媳的闖入勢必會打亂原有秩序,讓人(主要是婆婆)本能地排斥、厭憎、乃至仇視。

這是人的劣根性,但也是逃不開的生物本能。

又何必去挑戰呢?

結婚的本質是兩個成年人組建一個新家庭,並非女方擠進男方的原生家庭找位置。

融或不融,並不是幸福與否的硬指標。

更何況,現代家庭講究界限感與分寸感,能彼此獨立彼此尊重,就已經是萬幸了。攪和在一起的日子看似熱熱鬧鬧,實則雞飛狗跳,還不如早早分開呢。

婆家融不進?孃家回不去?

但你還有自己家啊。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