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把我們設爲星標吧

一起來做行動派!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很多,但並不是我們過的又喪又浮躁的藉口。很多人看到別人成功,也渴望複製同樣的結果,卻從不瞭解其中的過程,隨之而來的不是失去鬥志就是失去自我。

人生路上需要適當欣賞風景,但也要保持一心向前,過度東張西望只會停滯無果。

——月入5000還敢大言不慚的躺糖

月薪2萬的命,如何做5K的活兒 來自行動派DreamList 00:00 15:29

主播: 七七,微信:guoweijie6423

☝ 配樂:任素汐 - 再見青春

近日,有一位清華應屆生應聘產品經理,惹怒了從業10年的HR。

據該HR描述,這位清華應屆生沒有任何經驗,不僅張口就開價3萬加期權,態度還極其傲慢,因此該HR即便有着10年的工作經驗,還是沒忍住當場懟了對方。

此事一出,便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其中知乎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屆同學很好,知道自己值幾個錢了,不容易啊。”

沒想到,清華學生“狂妄”的行爲竟然獲得了這麼多人的肯定,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大家對於高薪的渴望,並且也認爲自己值這麼多錢。

01

你高薪的極限

是別人低薪的底線

在以往大多人的認知裏,很多工作兩三年的人都不一定能拿到3萬,即便是清華畢業沒有工作經驗也很難拿到這麼高。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當你還在幾千塊的工資苦逼加班、熬夜掉髮時,剛畢業的學生已經年薪幾十萬了。

在今年最新發出的一批offer中,BAT,TMD,華爲等互聯網大廠的技術崗位,校招白菜的最低工資穩定在22萬起跳,平均最高工資則是72萬。

不僅如此,今日頭條的 HR爲了鼓勵候選人投遞移動端崗位,還開出了入職滿一年即可獲得 3 個月工資的簽約金獎勵福利。

總之,在這人才搶奪戰中,大廠釋放出的信號就是:只要你能力夠強,想要多少錢都不是問題。

02

你想要的和

擁有的還有很大差距

受身邊朋友和校招薪資上漲的影響,大家的“眼光”也漸漸地高了起來,認爲自己也可以拿到更高的薪資,卻未曾反思過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那樣的高薪。

我的朋友小雯就是沒認清現實,栽了跟頭。

小雯工資5K,朝九晚五,本來日子也過得挺滋潤的。

但是隨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你得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等鼓勵辭職、販賣焦慮的聲音不斷在耳邊喧囂,小雯也開始焦慮了,覺得自己拿的錢太少了。

所以,當她發現成績比她差的琪琪工資居然有8k的時候,她就完全坐不住了,果斷地提出了辭職。

裸辭一時爽,求職葬火場。小雯出去找了一圈,發現8k的工作不僅需要她八面玲瓏、花費比之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這時,她才明白自己的5K和8K之間,原來有這麼大的差距。

有時候「我認爲我也可以」是一種自我鼓勵,但有時卻是一劑模糊自我認知的慢性毒藥,讓人看不清雙方的差異和對方的努力。

你拿着5k的工資,做着上級給你傳達的任務,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你不知道隔壁拿着8K的同事,他不只是接到了上級的任務,還會思考任務的目的,最終給營業額帶來了20%的增長。

琪琪雖然大學成績不如小雯,但勝在積極主動,不僅會每天主動給領導發郵件,彙報自己的工作情況,還經常幫公司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升業績,很受領導和同事的信任。

相反,小雯一直秉持着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反正 “錢就這麼多,我幹嘛要爲他們辛苦賣力呢?”,將自己侷限在5K的工作範圍之內,也失去了進步的空間。

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往往是看不見的東西,當你想要而不可得時,也許該反省一下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在哪裏。

03

我們真的太着急了

我們那麼害怕被比下去

據說95後第一份工作平均7個月就離職,這個一點不誇張,因爲我身邊就有一個朋友一年內換了三個工作。

楊凡從去年畢業到現在從事過文祕、記者、銀行櫃檯三份工作。

第一次是工作內容不喜歡,覺得年紀輕輕不能受委屈就辭職了。

第二次雖然喜歡,但是又覺得錢太少了,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開銷,所以又辭職了。

到了第三份工作,感覺壓力太大,又很難得到晉升,進步不夠快,所以又想辭職了。

但這次他猶豫了。

想要找到一份喜歡、錢多、進步快、壓力又不大的工作,所以頻繁地換工作,可是到現在他才發現其實是沒有一份工作可以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的。

每次任性地辭職,以爲換個環境換個工作就能離想要的目標更進一步,卻忘記了只有沉澱下來,不斷提升自己纔是最重要的。

這讓我想起了近期參加的一個關於設計思維的小遊戲——棉花糖遊戲。(設計思維:源自於斯坦福大學,是一種尋找創造性解決方案的思維方式。)

棉花糖遊戲的規則很簡單,以小組爲單位,在規定時間內用意麪、膠布和繩子等材料搭一個塔,並將棉花糖放在塔頂,誰搭得高誰就獲勝。

其中一組一開始便瞄準了“比 別人高”這個目標,地基沒有起來就開始了塔身工程,因此在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礙,遠遠落後於其它組。

這時候如果修補一下還是有機會的,但是受其他組的影響,該組否定了自己的方案,將塔身全部推倒,模仿其他組重頭再來,結果可想而知,他們成了最後一名。

就好像有些人一開始就想要快速抵達最高點,拼命地往上爬而一旦發現落後他人,就着急地否定自己,尋求其他出路,或不加思考地試圖複製別人成功的道路。

因爲他們害怕一旦被比下去,距離就會就從此拉開,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彷彿失敗不是成功之母,而是一種羞恥。

04

不是輸在了起點

而是敗在了成長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一時的落後並不能代表什麼,迎頭趕上的人大有人在。

有的人跑了10多年龍套,最終成了收視率保障;

有的人當了6年“家庭主夫”,終成華人導演第一人;

甚至有的人本是中專學歷、從技工起步,最終走到了科學殿堂的最頂端。

高會軍出生在一個農村的農場,父母都是普通的農場職員,中專畢業後就進了工廠當工人……沒天賦,沒背景,沒出身,連工作都是最普通的工廠工人, 怎麼看,這都是一眼可以看到頭的人生。

但高會軍卻用了15年的時間,厚積薄發,彎道超車,完成了從中專生到教授、博導的逆襲。

這一場逆襲看似傳奇,實則合情合理。

從中專到專科、本科、再到碩士、博士,高會軍每一次的目標都特別清晰又很堅定,每一次的成功也不曾使他停下腳步,即使當了博導,依然站在科學的前沿不斷鑽研,再次用10年的時間,成爲了“世界最具影響力科學家”之一。

論起點,比高會軍高的人隨處可見,論渴望改變的心情,比高會軍強的人亦不在少數,可是爲何大多人不甘平庸卻依舊平庸呢?

因爲大多人擁有足夠的野心,但卻承受不了任何磨難,懂的事很多,堅持得卻很少。

其實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你可以慢一點,但是不能停下來。

從小到大,“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就像我們的心錨一樣,催促着我們馬不停蹄地往前奔跑, 努力地達到大多數人的標準。

20多歲大學畢業後馬上找工作,然後買房,結婚,生小孩,十年後定下來……彷佛所有人都該按這樣的時間表過完一生。

白巖松曾經說過:

“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然後方寸大亂,然後就真覺得自己失敗了。”

人生從來不是隻有一個正確答案,盯着別人的節奏,容易凌亂了自己的人生舞步。如果你現在在自己所在的領域裏毫無建樹,請耐心一些,重要的是你最終抵達了哪裏。

別讓任何人打亂你人生的節奏,更不要着急,因爲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來到。

■   ■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