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话说清朝初年有个秀才,叫李毓秀。他参加了科举考试,然后落榜,最后变成一个教书先生。教书教久了,他对儿童启蒙有了些感悟,于是集合成文,名曰《训蒙文》,经后人修订,正式定名《弟子规》。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李毓秀肯定没想到,在自己作古近三百年后,关于一场《弟子规》是不是“精神雾霾”的“战争”在网络上打得是如火如荼。要是李毓秀还活在今天,他大概先要问的是——雾霾是个啥东东?

好啦,言归正传。关于这次争论的源头,其实是因为一封信。这个月月初的时候,有一对父母不满意孩子所在的学校强行要求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于是给当地教育局写了封信。这对父母对《弟子规》有着这样的描述——“当我们给孩子讲解的时候,却发现一股传统专制社会的腐臭扑面而来。”“《弟子规》是传统社会奴化教育的一个范本,几乎没有任何正面价值可言”。

而对于信中将《弟子规》视为“精神雾霾”的说法,学者邵建可不太满意。他随即撰文道出了自己观点——“《弟子规》并非无瑕,但基本说来,是一本好书。”他在文章里将《弟子规》称为“君子之始”,其中设计的待人接物规范,是君子养成的基础。“我认为它是孩童长成的必要的精神资源,读一读,真不坏。”

邵建的看法立即引来的反驳之声,文化学者杨早马上撰文称“《弟子规》就是精神雾霾”,并列出《弟子规》开头部分,称“每句话都是恶狠狠的规训,不由分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反正打死我,我也不想让儿子吸收这种‘孩童长成的必要的精神资源’(邵建老师语)。”在文章末尾,杨早道:“最让我不解的是,教育是贯穿一生的事,你们怎么能让一个孩子在小学背《弟子规》,到了高一,又让他们读《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不是在培养精神分裂人士吗?”

这不是关于《弟子规》是否是精神雾霾的论战终结,事实上,在杨早之后,闫红、邵建又相继撰文对其观点进行了反驳。比如闫红就说,最近打算让八岁的儿子重读《弟子规》呢。那么,问题来了,各位小伙伴有没有兴趣读读《弟子规》?以及在你们的心目中,它是不是精神雾霾呢?

争论的缘起与发展

邵建

我认为它(《弟子规》)是孩童长成的必要的精神资源,读一读,真不坏。

《弟子规》是精神雾霾。

杨早

王丽华

《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糟粕多于精华,它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

《弟子规》有正面意义,但不必当宝。

叶倾城

徐晋如

只配读《弟子规》的成年人,能不能放过孩子?

将它(《弟子规》)奉为经典或者毒草都是荒唐的。

闫红

争论焦点

Q1. 《弟子规》是不是封建糟粕?

@王立华:《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封建糟粕多于精华,它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

@邵建:封建一词频繁闪烁,表明的是几十年来那种主义化的教育背景。五四到文革我们长期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弃。用生造的封建专制污名传统社会。今天对《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反感在于我们按照这样的训导认为其只能培养封建专制需要的奴才。

@杨早:“封建社会”是个伪概念,是近数十年意识形态造成的迷障。使用中性的“传统社会”更准确一些。把传统社会等同专制社会,是一种简单化的贴标签。把《弟子规》直接等同于传统文化是一种简单化思维。

@叶倾城:如果认为《弟子规》是大毒草,那基本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全体有毒,所以我认为,《弟子规》有正面意义,但不必当作宝。

Q2. 《弟子规》是否教人成为顺民?

@王立华:《弟子规》是当时皇权下的产物,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皇家大力追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当代社会。

@邵建:《弟子规》是教授孩童学习规矩,规矩和奴才有什么关系,《弟子规》又与民主何干。他们压根就不在一个语境,我们为什么要把一个有关蒙学教养的读本给政治化?

@杨早:《弟子规》通篇都是规训、压抑人性的规矩,并且内容上自相矛盾,孩子需要学习规矩,但不需要饮鸩止渴,靠逻辑都不能自洽的《弟子规》来学做好人。

@邵建: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如果变成奴才,也不会是《弟子规》的原因。传统文化自五四之后,早已是“大雅久不作”;可是那些压根就没碰过《弟子规》的人,奴才的少吗?

Q3.《弟子规》是否是一本合适的儿童启蒙读物?

@叶倾城: 我认为《弟子规》最有意义的部分,是用韵文说的生活规范,用儿歌的方式教育。但它是不是必读之书?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教育应该以“实用”为主,教小孩做些基本家务,做小孩数学,让孩子保持求学的乐趣,远比读古文、背古文有意义。

@徐晋如:每一个时代,都会对前代的典章制度、规程条例因革损益,否则不能袭用。对于尚没有辨别能力的儿童,施以《弟子规》之教,这事实上是让儿童去接受一套完全未经因革损益的规程条例,如何可行呢?

采访·当事人的声音

邵建

学者

《弟子规》不是“精神雾霾”

我只是觉得《弟子规》不是“精神雾霾”而已。在我看来,其他蒙学读物也很好。至于要不要推广《弟子规》,我认为那是个人自由,爱推就推,不推无妨,但是有些学校要强制性推广,我不赞成——学校可以建议孩子读《弟子规》,让家长自由选择。

杨早

文化学者

读《弟子规》与有修养没必然关系

简单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弟子规》不值得读,更不要推广——如果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推广的话,我特别反对,我不希望成为一元的教育意识形态,希望教育本身是多元的。但是,如果有人要读,那是他们个人的自由。

闫红讲她儿子的例子,我没法反驳,(读《弟子规》变得有修养)是可能的。我并没有说读《弟子规》一定没有好处,读《弟子规》跟成不成奴才、成不成材、有没有修养中间没有一个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二点,我想说,如果想要小孩有修养,亲近传统文化,变成好人的话,我们有很多比《弟子规》更好的读物,而且没有《弟子规》的副作用,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的来读呢?

另外,我觉得没有办法用《弟子规》来拯救道德滑坡,这个“药方”肯定不靠谱,因为《弟子规》里固然有值得吸取的东西,我承认其中有些是有道理的,但它也有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东西。

采访·学者意见

龚鹏程

儒家研究学者

读《弟子规》完全是嚼饭喂人

中国的好书太多了,小孩子要读,还轮不到《弟子规》。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是从《弟子规》出发来谈它该不该读,但其实应该倒过来,是从好书里挑出来给孩子读——中国的好书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抓住《弟子规》大读特读?而且好像不读《弟子规》都不行,有人主张不读《弟子规》反而引发了争议,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儿。还让小孩背诵,有点“走火入魔”。

第二点,在启蒙读物里,一般读《千字文》、《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宋代以后又有《百家姓》等,《弟子规》很晚才出现,是最不流行的,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流行的幼学读物,这蛮奇怪。

《弟子规》流行是在清朝,比如章学诚的书里提到在家里教子弟读《弟子规》。按照某些人的讲法,现在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弟子规》,那么,清朝也流行《弟子规》,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个时代等于清朝那个时代吗?清朝那时,“文字狱”盛行,教育大家听话、顺从、安分守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弟子规》得以流行,异军突起。我们现在难道是同样的社会情况吗?

还有一点,《弟子规》是从《论语》里的一句话衍伸出来的。难道它概括了孔子观点的全部精华?如果是,那就读这句好了,何必读《弟子规》?我觉得,读《弟子规》完全是嚼饭喂人,我去咀嚼的一句话,咀嚼了半天,出来很多的唾沫很多的泡泡,你去吃这些东西,为什么不直接读《论语》呢?再说,某个人的“咀嚼”,到底符不符合孔子的想法?未必,因为孔子是因材施教,随机讲的,要把前前后后的道理综合起来看。

读《弟子规》,意思是小孩要规范,但是其他幼学读物不见得是这样讲,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后面有“养不教,父之过”。你生下孩子,得教他,责任在父母身上,不在子弟身上,你规训弟子干嘛呢?教育的原则不在规训小孩,而在端正自己。你自己不端正,天天教育孩子,这整个教育原理给颠倒过来了。儒家的基本伦理原则是讲反求诸己,要自己的行为让孩子产生一种向往、学习的冲动。所以,没有所谓《弟子规》,只有规范父母。

刘梦溪

国学研究学者

《弟子规》是太具体的束缚

以我个人的看法,《弟子规》没有必要推广,因为它毕竟是在过去社会背景下对童年和少年时期一个太具体的规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有不利的一面。把孩子们手脚束缚到动弹不得,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没有好处。

今天的孩子,不能完全依靠过去的蒙学读物,要有新的东西。比如民国时小学校编的那些课本,简明易行,不是简单用《弟子规》来做课本,而是新编出来的。这就先进一点。如果有新的《弟子规》出现,那应该打开孩子心灵的自由,又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能完全是旧道德的规范,还要有新道德的规范。而且,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中国,能够和孩子心灵相契合的国外读物,对孩子自有好处。

长期以来,蒙学读物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具体到孩子的成长,其实,蒙学阶段短得难以想象,很快就进入《论语》、《诗经》的阅读。幼儿时期之后,对青少年来讲,后两本是很重要的,《论语》浅显易学,把“六经”中的道理化为日用,而《诗经》,虽然文辞稍难,但因为有韵律,也能背诵。

还有另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文化断层,孩子的父母都成为“失学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哪里走?不能从大人身上获得直接的正面的东西,这是造成今天教育混乱的一个原因。这时候,讨论要不要读《弟子规》很有意义。

你知道,我主张国学课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开设,把《论语》、《孟子》作为入门路径,进入“六经”的选读——但是,如果国学走歪了的话,那也很有麻烦——把神神叨叨的东西、对青少年束缚太多的东西当作国学的正宗,从小灌输给孩子,对他们的将来我认为没有好处。

陈鼓应

道家研究学者

从前有“活的文化”维系社会秩序

我没有读过《弟子规》,对于要不要读它,我不能发表意见。不过,我可以讲讲自己的经验。日本飞机轰炸,我到乡下读私塾,要背《论语》、《孟子》等,没有读《弟子规》。

中国的典籍文化早已渗透到世俗文化,用社会学者的话说,就是“大传统”影响“小传统”,它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在我那个时代,父母、家庭、村子都是依照这个规范在运行。中国千百年以来,这个活的文化一直在流动,社会依赖这一规范来维系秩序——除非是饥荒或战争等外力太强的时候。从“反右”到“文革”,这种文化被损毁。

至于我念书的时候,不太想上私塾,因为老师是用灌输式的方法,背不出来,会体罚你,打手心。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逃避。我的“四书”是《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里也有伦理教化在,不一定要读《弟子规》。父母对我的教育是儒家和道家那种顺其自然的理念搅在一起;我看到长辈会油然起敬,看到晚辈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样。

现在有一种单一化、片面化现象,就是灌输儒家文化,我觉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需要,《论语》和《老子》应该并行。单一化的东西肯定会出毛病,什么一言堂、家长制等。需要有道家文化的制约。

袁伟时

历史学者

为什么有人老把它当宝贝捧出来忽悠大众?

只要花几分钟翻翻这本几百年前的蒙学课本,人们一眼就会看清其内容错误百出,早该淘汰。为什么会沉渣泛起,有些人老是把它当作宝贝捧出来,忽悠大众?这当然不是偶然现象。其中有三点不能忽视的原因:

1.中国现行人文教育失败。从小学到大学,中国人学了一大堆政治课,却往往对世界和中国人文发展缺乏基本知识,也不了解现代教育的精神和责任。因此,一听到要重视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了,惘然不知从何着手。身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或学校校长的人士,跟风听雨,就把陈腐的糟粕当做宝贝,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制学生学习。

2.国教派的蛊惑。任何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珍视,但若死死抱住已经僵死的制度文化不放,它便会成为国家前进的障碍。近代中国的苦难和中东乱象就是现实图景。我国有些人冀图“儒化中央,儒化社会”,推行“儒家宪政”,居然给《弟子规》、《三字经》这些蒙童读本贴金,说成是儒学“经典”,不少人上当受骗,跟着起哄,读这些破烂的风气由是蔓延全国。而纵观历史,儒化的社会已随受尽欺凌的大清帝国烟消云散。俯览世界,儒学就是儒学,宪政就是宪政,两者不搭界,人间哪里有“儒家宪政”?

3.利令智昏。算算全国有多少人在读《弟子规》和《三字经》吧,鼻子特灵的书商怎会不下足本钱运作这盘大生意?有些人为分享余泽而尽心心力也很正常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