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社會經濟需求變化,在互聯網技術的東風下,“互聯網+教育”應運而生。它滿足了層次教育的需求,滲透入各行各業。

目前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各行各業莫能避之。給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生機。 筆者對“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粗淺的看法。

什麼是“互聯網+”呢?我們知道,互聯網+傳統集市,淘寶出現了;互聯網+傳統銀行,支付寶出現了;互聯網+傳統交通,滴滴打車出現了……也就是說,“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新行業形態的出現。

面對火熱的“互聯網+”,教育界當然不能缺位,那麼“互聯網+教育”,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

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 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應用。

一、“互聯網+教育”的內涵和外延

“互聯網+教育=?”是現在的校校通、班班通嗎?是電子書包、電子白板進課堂嗎?是把實體課堂教學錄像放到互聯網上讓大家看嗎?互聯網時代,教師還能像從前那樣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嗎?教師職業還會永遠是鐵飯碗嗎?

如果你是學生,你還會認爲只有在課堂上纔是學習嗎?你走在路上、乘車、遊戲、看手機,是不是學習?你還會認爲只有考試得高分才意味着學習好嗎?你還會認爲只有書本里的知識才是有用的,網上的那些看上去零散的信息與知識都是無意義的嗎?答案是又不是。

“互聯網+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相加,加完之後一切都會發生改變。互聯網是刀、是斧、是鋸,將原來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後再以互聯網爲中心重新組建起來,成爲新的體系、新的結構。

“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就是知識的碎片與重構!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到教學內容,乃至教育觀念和教育目的都會發生全方位的深刻變革。

未來,整個社會將被互聯網連接爲一個整體,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經歷一個從碎片化到重構的過程,這大概就是“互聯網+”的全部內涵吧。如果你不懂得將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有用的知識體系,你將會落後時代一大截!

“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教與學活動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爲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

未來的教育是線上、線下大融合,不存在互聯網教育和非互聯網教育之分,未來兩者都是高度融合的。最終目的是爲教育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尊重教育規律,堅持教育本質,擁抱互聯時代,專注服務學生,只要做到這四點,教育的新時代一定會來臨。

二、“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

“互聯網+”可能對教育產生深入骨髓的影響,會促進新教育生態的重建。

1.“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

在信息時代,知識和技術成爲第一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知識本身的激增、劇變、更新,頻率加快,週期縮短,同時知識本身的高度綜合和學科滲透、交叉,使得人類的一切領域都受到廣泛的衝擊和影響。

“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能夠創造知識,人人能夠共享知識,人人也都能夠獲取和使用知識。

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

我們可以在網上獲得國外大學免費的優質講座視頻,可以看到界面簡潔但是通俗易懂的可汗學院教學內容,我們獲取知識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途徑增多,獲取成本大幅降低。

大勢所趨,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是信息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互聯網技術與教學的整合,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在培養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上,有獨到工夫。

這種整合,使學生具有主動吸取知識的要求和願望,並能付諸日常生活實踐,能夠獨立自主學習,自我組織、制定並實施學習計劃,調控學習過程,能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估。這無疑是學習方法上的一種革命變革。

2.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

在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知識量的優勢而獲得課堂控制權。可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常快捷,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並不必然偏向教師。

此時,教師必須調整自身定位,讓自己成爲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導者。所以未來的教師很可能分爲兩種:一種是線上講公開課的明星教師,一種是線下的輔導教師。

3.“互聯網+”對教育資源重新配置和整合

一方面,互聯網極大地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從傳統一個優秀老師只能服務幾十個學生擴大到能服務幾千個甚至數萬個學生。

另一方面,互聯網“聯通一切”的特性讓跨區域、跨行業、跨時間的合作研究成爲可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低水平的重複,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傳統的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鴻溝將逐步被縮小。

三、“互聯網+教育”面臨的問題

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教育很多優勢,但不可否認如果過度使用和依賴互聯網技術,也會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

1.教育的育人功能面臨被弱化的危險

與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相比,網絡教育的最大優點在於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在一種虛擬的環境中進行交流。

在這種“虛擬學校”裏,學生只需要一臺連網的電腦,便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教育。

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教書育人。傳統教育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討論與溝通,有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有心靈火花的撞擊,有由於相處而產生的師生情誼。教師可以給孩子德、藝、社會規範等多層面的薰陶感染。

然而互聯網教育可能會削弱教師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從而動搖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

2.學習的碎片化讓學習者專注度下降,學習深度下降

互聯網降低了人們學習的門檻,學習的廣度大大增加,人們可以涉獵學習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各領域知識。

然而,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卻嚴重碎片化,學習者會利用乘坐公交車、課間休息、睡前十分鐘等等零碎時間,學習瞭解一些零碎知識。

學習時間的碎片化會導致學習者養成懶於思考和知識加工的壞習慣,學習內容的碎片化會使得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難以建立,從而學習者學習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點,而難以加工成爲有意義的知識網絡。如此,學習者的學習深度很難保證。

信息無法替代知識。在互聯網上,信息可能已經代替了判斷力。學生們學習檢索,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複製網上信息,不再學習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們雖然擁有大量的信息。

但卻知識貧乏,分析能力低下,知識碎片化,難以形成知識的完整體系。互聯網雖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語

面對“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帶來的這些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冷靜應對。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我們要始終牢記教育是核心目標,互聯網只是用來提升和變革教育的技術手段。

因此,我們要堅持“教育爲體、互聯網爲用”的指導原則,從教育的核心需求出發合理使用互聯網。

我們要積極防止不良信息、網絡犯罪、網絡沉迷等現象對教育造成的負面影響,要及時通過健全法律、加強監管等方式淨化互聯網環境,讓互聯網更好地爲教育所用。

適應社會經濟需求變化,在互聯網技術的東風下,“互聯網+教育”應運而生。它滿足了層次教育的需求,給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生機。

面對機遇和挑戰,讓我們抓住時代脈搏,將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有效融合,培養出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