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健康與否難說,知情同意存疑

11 月 26 日,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一對名爲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 11 月在中國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用於抵抗艾滋病感染。

據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 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 5 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裏。他的團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爲“基因手術刀”。

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 CCR5 基因,其編碼的 CCR5 蛋白是 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羣裏面有約 10% 的人天然存在 CCR5 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 HIV 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 HIV 病毒。

根據人民網的報道,賀建奎在 50 枚人類胚胎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未發現脫靶現象;而所有人類正常胚胎裏面,有超過 44% 的胚胎編輯有效。賀建奎還將在峯會上展示此次基因手術嬰兒臍帶血的檢測結果,證明基因手術成功,並未發現脫靶現象。他表示,結果仍然需要時間觀察與檢驗,因此準備了長達 18 年的隨訪計劃。

賀建奎,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

賀建奎表示,該項試驗的參與者拒絕透露身份或接受採訪, 他不願透露他們住在哪裏, 工作地點在哪裏。目前對於他的說法, 業界沒有進行專業確認, 也沒有在雜誌上發表, 之後將由其他專家進行審查。

*本週三和週四,賀建奎將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峯會上做報告,

學術會議的網絡直播地址:https://www.nationalacademies.org/gene-editing/2nd_summit/webcast/index.htm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道和所提供資料,這項研究做了倫理上的報備和審查申請,也得到了通過(該項目在中國臨牀試驗註冊中心的英文版頁面和中文倫理審查申請書如下)。但是,在中國臨牀試驗註冊中心中文版的項目查詢頁面上,這項編號爲 ChiCTR1800019378 的項目消失了。

該項目在中國臨牀試驗註冊中心的英文頁面

中文的項目檢索頁面中,編號爲 ChiCTR1800019378 的項目消失了。

此外,該項目的倫理審查機構和第二資助人爲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已有知名醫療類媒體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該醫院屬於莆田系,由莆系代表人物之一的林玉明掌舵(該項目第一資助人爲南方科技大學)。

在提交給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申請書中,申請者這樣表示:“我們期望,建立完善的基因手術治療嚴格行業質量控制標準,佔領整個基因編輯相關治療技術門檻的制高點,在國際日益競爭激烈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中脫穎而出:這將是超越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體外受精技術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爲無數的重大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

巨大爭議

CRISPR/Cas9 技術自問世以來就因簡單、高效備受矚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學家在醫學、動植物育種、藥物篩選等不同領域進行研究。但直到最近科學家們纔在成年人身上嘗試通過基因編輯治療致命疾病,這些治療僅限於成熟個體。編輯精子、卵子或胚胎是不同的,因爲這些變化是可以遺傳的。在美國, 除了實驗室研究外, 都是不被允許進行這類操作的。中國目前命令禁止克隆人, 但對於基因編輯這一新技術沒有具體規定。

根據美聯社的報道,一些基因編輯學家發表了他們的看法。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某遺傳學期刊編輯柯蘭·穆蘇努魯(Kiran Musunuru)博士批評說, 這項試驗是 “不合理的。。。。。。 對人類的一種在道德或倫理上都無法辯護的實驗“。加州斯克裏普斯研究轉化研究所所長埃裏克·託波爾(Eric Topol)博士也認爲: ”這還爲時過早。“即使編輯工作完美, 沒有正常 CCR5 基因的人感染某些其他病毒和死於流感的風險更高。穆蘇努魯說, 預防艾滋病感染的方法很多, 而且即使感染也有辦法治療。 因此,這些其他醫療風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然而, 著名的遺傳學家, 哈佛大學的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則認爲,艾滋病是 “一個重大的、不斷增長的公共衛生威脅,”丘奇在談到編輯艾滋病毒的基因這一目標時說,“我認爲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根據賀建奎向美聯社提供的信息,胚胎的基因編輯發生在體外受精階段。首先,精子被“洗脫”下來,以便與可能潛伏着 HIV 的精液分離。隨後,單個精子與單個卵子結合從而產生胚胎。在這之後,研究者即可開始對胚胎的基因編輯。

在胚胎髮育的 3 - 5 天,研究人員會取出一些胚胎細胞進行檢查。夫妻可以選擇是否使用編輯或未編輯的胚胎進行懷孕嘗試。總體來看,22 個胚胎中有 16 個被實施了基因編輯,其中 11 個胚胎進入了妊娠過程。

賀建奎向美聯社表示,試驗表明,這對雙胞胎的其中之一兩個目標基因拷貝都被成功改變,但另一個只有一個拷貝被改變,但沒有證據表明其他基因受到了傷害。“這基本上就不能說實現了編輯。”如果只有一部分細胞被改變了,HIV 感染仍然可能發生,丘奇說道。

此外,研究人員聲稱他們已經知道這個胚胎的兩個目標基因拷貝都沒有被編輯,但仍啓動胚胎在母親體內的妊娠程序——這一點也被丘奇和穆蘇努魯所質疑。

“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實在沒有任何好處,既不能防禦 HIV,還被暴露在了各種未知的安全風險之下。”穆蘇努魯說道。研究人員這麼做,讓人覺得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測試基因編輯,而並非防禦疾病。”丘奇表示。

與科學家們的重重顧慮不同,公衆對此事的態度則更爲開放。根據人民網的報道,不久前中山大學一研究團隊發佈了國內首份針對普通公衆和 HIV 攜帶者關於基因編輯認知的比較報告,超六成受訪者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持積極態度。575 份 HIV 攜帶者問卷顯示,有 94.78% 的 HIV 攜帶者支持基因編輯技術用於預防 HIV 。另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 2018 年 4 月針對 2537 名美國成年人的一項調查顯示,60% 的美國人支持對未出生嬰兒進行基因編輯,認爲爲了降低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基因編輯是一種有效的醫療手段。

不過,目前的材料並沒有顯示這一項目的受試者是否充分理解了試驗的目的,以及潛在的危險及收益。舉個例子,受試者拿到的知情同意書上將該項目稱作“艾滋病疫苗研發“項目。

這對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雙胞胎的誕生,究竟爲科學和人類帶來了什麼?這恐怕不僅需要學界的解答,還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重視和思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