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四公子,在当时那几乎就是孟尝君信陵君一样一样的存在。跟战国四公子有好有坏一样,明末四公子也是良莠不齐,其中三人不臣不叛不降不辱,或者流连烟花曲水流觞诗酒自娱,或者归隐山林与松竹相伴鹤鹿悠游。但是也有一个丧心病狂到了比孙之獬还可恨的地步:为了镇压明末清初的反抗义士,向清廷建议扒开黄河大堤,把直隶山东河南三个省化为一片水乡泽国黄泛区,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被淹死,更多百姓流离失所。因为这人“功劳太大”,清史专家学者刻意将此人忽略了,因为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情,也真不是人能干得出来的,连清朝史官也不好意思当做一件功劳来记录。

大家知道明末四公子分别为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襄(冒辟疆),陈贞慧在大明灭亡后“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冒辟疆宁死不仕清,还跟董小宛发生了很多美妙的事情,方以智隐居桐城浮山,自号浮山愚者、无可道人,还写下了一首字字血泪的《独往》诗:“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三变姓,十字九椎心。”这三个人虽然没有建立世人瞩目的丰功伟绩,但也没有奴颜婢膝卖主求荣,但是明户部尚书侯恂的儿子、祖孙三代为东林党巨擘的侯方域,却心急火燎地去参加了顺治二年的清廷科举考试,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桃花扇》,男主角就是侯方域,但是孔尚任写完《桃花扇》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剧中当然不会展示清廷掘开黄河大堤以致伏尸百万的情节,但是当时的人们不会忘记1645年那次黄河泛滥,也不会忘记那个出主意的侯方域:“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侯方域参加顺治二年的科举考试,那可是呕心沥血写了洋洋万言,情真意切地劝满清“开经筵”“亲儒臣”“特重州县官”“不可轻议治河”“明赏罚”,这件事一直让侯方域感到很羞耻——不是为他数典忘祖卖主求荣感到羞耻,而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人家直接把他的“肺腑之言”扔进了垃圾堆,他没考中!

既然科举不中,想通过越龙门而成为满清重臣的愿望落了空,侯方域只好另辟蹊径准备为清兵“建功立业”。而他的老家正好归进了《贰臣传》的张存仁管——这位张存仁原本是明军副将,跟祖大寿一起降清后步步高升,当上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清廷重用这位贰臣的主要任务,就是镇压当时已成燎原之势的“榆园军起义”。但是这个贰臣的本事实在不怎么样,东边灭火西边冒烟,榆园军还跟清军玩儿起了地道战,神出鬼没的义军打得张存仁首尾不能兼顾。

焦头烂额的张存仁想起了参加顺治二年科举考试铩羽而归的侯方域,就写信请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给出主意:“存仁闻归德侯方域才,贻书咨治盗策,方域具以对。存仁用其计,盗悉平。”这是《清史列传·卷七十八·贰臣传甲编》《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二十四》中都有明确记载的,但是写清史的人却没好意思写侯方域究竟出了什么主意。遗民曲笔掩盖不了事情真相,综合《明清档案》《清世祖实录》《武定府志》《铜山县志》等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侯方域给张存仁出的主意就是扒开黄河荆隆口大堤,让义军活动区域变成一片黄泛区,让义军的地道变成下水道。

之所以说侯方域给张存仁出的是一条绝户计,是因为黄河荆隆口是一个危险地段,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五月,黄河开封及封丘荆隆口决堤,山东南部以及河南大部皆成汪洋,明朝调动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二十万民夫才堵住了决口。当年那个治河总指挥白昂做梦也没想到,他倾尽三省之力才修好的黄河大堤,会在一百多年后被原明军副将、清三省总督和一个东林党魁联手给扒了。现在人只知道杭州有个白堤,断桥残雪也挺好看,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黄河河南阳武段也有个白堤,那是因为扒了黄河白堤的是清朝总督和明末四公子之一,这位公子又是《桃花扇》的男主角,无论是清朝遗老还是后世文人,都假装这件事根本就没发生过。

关于侯方域献计、张存仁掘堤这件事,在某些史书中是找不到真相的,我们只有去翻看顺治六年的水文资料。看看那一年(或者上一年下一年)黄河荆隆口是否决堤,就什么都清楚了。如果侯方域献计此事为真,那么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罪恶,甚至还要超过那个首倡剃发易服的孙之獬。而细看侯方域和孙之獬的表现,人们不仅会产生一个疑问:怎么某些明末文人甚至某些东林党人,怎么会是这么个德行?

李香君死了,侯方域思念过度郁郁而终,只是不知道侯方域在为李香君香消玉殒而悲痛惋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顺治年间黄泛区那数以百万计的浮尸饿殍。可能有读者要问:这个侯方域后来遭报应了吧?这里笔者要很遗憾地告诉您,他跟范文程洪承畴一样成了旅游名片,其“故乡”还斥资百万为其建祠堂、塑蜡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