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蔥,別名火蔥,青蔥,蒜頭蔥,瓣子蔥,亞實基隆蔥,是百合科蔥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及鱗莖作調料用,鱗莖也可用作醃漬原料。胡蔥原產於中亞。胡蔥是古巴是主要栽培的蔥種類,日本也在種植。我國以華南地區如廣州栽培較多,北方種植較少,但餐飲業極其需要,需從南方運進。我市各地均有分佈,農民採食。

    一、植物學特徵鬚根

    莖短縮呈盤狀,葉由葉鞘和圓錐管狀葉片構成,着生於莖盤上,葉較短而柔軟,一般長25釐米,青綠色,蠟粉較少。分櫱性強,能形成鱗莖,鱗莖長卵形,鱗莖外皮紫紅色,內白色。多個鱗莖密集聚生,基部相連,接合部分擠成棱角形。植株晚春抽生花莖,花莖中空,花淡紫色。在南方,不結種子,在北京栽培可以獲得少量種子,種子盾形,如洋蔥種子,黑色有光澤,發芽力2年。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胡蔥喜冷涼的氣候,抗寒力強,不耐炎熱

    種子和鱗莖可以在3至5℃的低溫下緩慢萌芽,溫度達到12℃以上後發芽速度加快。植株葉片的生長溫度爲22℃,如果溫度降至10℃,則生長緩慢,而當溫度高於25℃時,又生長不良。鱗莖的生長膨大期則需20~26℃的較高溫。在長日照條件下,較高的溫度將促進鱗莖的形成和膨大。因此,在我國南方溫暖的地區,胡蔥於冬春季生長茂盛,到夏季高溫前形成較大的鱗莖,到夏季高溫期葉片黃化變軟,鱗莖進入短期的生理休眠越夏。

    胡蔥屬綠體春化型,需要一定時間的低溫才能抽薹。在5℃下需要大約50天。胡蔥的根系淺生,吸水能力較弱,要求經常保持土壤溼潤,尤以葉片生長盛期對水分的需要量更多,但是不耐澇。對土壤的適宜性較強,喜肥,適於種植在肥沃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壤土中。

    三、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針對胡蔥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安排栽培季節,宜將胡蔥幼苗期及葉片生長期置於短日照和較低的溫度下,小鱗莖膨大生長期安排在長日照和較高的溫度條件下。因此,南方溫暖地區的露地栽培及北方寒冷地區的保護地栽培均適於秋季種植,用鱗莖或分株繁殖,從7月至9月間栽植。北方露地栽培於春季種植,夏季收穫無鱗莖植株,或就地留茬,也可留茬露地越冬,翌春收穫青苗,否則鱗莖越長越小。

    (2)種植方法①整地和基肥:胡蔥的根系淺而小,整地要精細、平整,基肥要腐熟細碎,淺施勻施。施肥量看地力而定,一般每公頃使用37500至75000千克廄肥或堆肥,並添加375千克過磷酸鈣。作畦,畦幅100釐米左右。高畦或平畦要根據各地的條件而定。

    ②種植密度:用鱗莖種植可按行距20釐米,穴距爲10釐米,每穴播放鱗莖2~3粒。用分株種植,行距爲24釐米,株距爲18釐米,每個穴都放一株分櫱苗。每公頃植苗22.5萬株。

    (3)田間管理:生長前期要及時中耕除草,鬆土保墒。植株開始分櫱後追肥,並結合追肥澆水,淺培土。保持土表見幹見溼。每採收一次分櫱苗後均應追肥一次,並澆水,淺培土。

    (4)病蟲害的防治:胡蔥的病害較少,有時會發生鏽病。被感染病害的植株病部先呈白色小斑點,然後病斑凸起,呈橙色至褐色鏽斑,空氣溼度大時發病較重。應於病原侵染期噴布0.8波美度石硫合劑保護,發病初期可用50%代森銨500倍液或2%氨基磺酸鈉噴灑。

    蟲害有薊馬、潛葉蠅爲害,在乾燥少雨、溫度較高時較易發生。初發現蟲口時,就應全田噴灑低毒農藥防治。

    (5)採收及留種:胡蔥從種植到開始採收青蔥約60天左右。秋植的收穫期以9月至翌年5月,收穫時,每穴留出2到3分櫱,使再分櫱生長,每隔30到35天採收一次。每公頃產青蔥數量爲24000至30000公斤。

    留種的植株在春季3月淺種於高畦,5月間蔥葉轉黃變軟垂即收穫鱗莖,曬乾蔥苗後掛在通風處貯存備用。

    胡蔥在南方不結種子,但在北京郊區,秋植胡蔥於露地越冬後,春末夏初抽薹開花,6月上旬能收到種子,只是採種量很低。播種後小苗生長較緩慢。

    四、營養成分及利用:胡蔥的營養成分因不同的品種及收穫期,存在較大差異,較好的品種每100克鮮樣含水分85克,維生素C87.4毫克,鉀435毫克,鈉6.75毫克,鈣187毫克,鎂42.2毫克,磷51.9毫克,銅0.19毫克,鐵2.42毫克,鋅0.34毫克,錳0.78毫克,鍶1.02毫克,以及含有硫醇、二甲二硫化物等,不含脂肪,還含有蔬菜中極少見的維生素a。

    胡蔥一般都用作調味料。例如,蒸魚需放蔥花,以胡蔥的味道最好。作湯麪,湯粉等也用胡蔥切成蔥花,煮好麪條和粉後撒上青綠的蔥花,可促進食慾。胡蔥的鱗莖及青葉也可與肉炒食或醃漬。胡蔥中含有的硫化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常食有益於健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