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通市醫保局副局長顧忠賢告訴記者,作爲著名的長壽之鄉,南通1983年就進入老齡社會,爲了解決長期失能人員的護理和日常照料難題,該市採取個人繳費、財政補助、基金劃轉、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資方式推行長期護理險。居家失能人員除每月能享受450元的照護津貼外(中度失能300元),還可獲得專業照護公司每週2至3小時的護理服務,包括10項左右的生活照料服務和至少5項的基礎護理服務,服務費用按照套餐每月1000元左右,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

家住南通市通州區西亭鎮的陳錫英今年88歲,年事已高的老人生活無法自理且不能與人正常交流。陳錫英的三個子女輪流將她接到家中照料。隨着老人身體狀況一天天變差,沒有護理經驗的子女們筋疲力盡還讓母親身上長了褥瘡。經商議,家人想將母親送到專業護理院,然而一個月近5000元的住院費嚇退了都不富裕的三個子女。

隨着老齡社會的加速到來,越來越多家庭遭遇陳錫英子女的煩惱。調查顯示,江蘇有失能老人175萬人,這些失能老人的實際護理絕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親戚提供。龐大的失能羣體給家庭生活和社會運行帶來了巨大壓力。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長期護理險主要是爲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被稱爲老齡化社會不可或缺的“第六險”。

南通作爲省內唯一一個國家試點城市,3年前開始在城區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南通市醫保局副局長顧忠賢告訴記者,作爲著名的長壽之鄉,南通1983年就進入老齡社會,爲了解決長期失能人員的護理和日常照料難題,該市採取個人繳費、財政補助、基金劃轉、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資方式推行長期護理險。籌資標準暫定爲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個人繳納30元,醫保統籌基金籌集30元,財政補助40元。城鎮職工可以從其醫保個人賬戶中直接劃撥,城鄉居民在每年繳納醫療保險費時,同步繳納護理保險費,其中困難羣體及未成年人由財政全額補助。

經過評定的失能人員可選擇在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養老服務機構的照護牀位接受第三方照護服務,長期護理保險給予每人每月2100元的照護補貼;居家失能人員除每月能享受450元的照護津貼外(中度失能300元),還可獲得專業照護公司每週2至3小時的護理服務,包括10項左右的生活照料服務和至少5項的基礎護理服務,服務費用按照套餐每月1000元左右,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此外,南通還探索開展了輔助器具租賃服務,爲重度失能和中度失能的居家照護人員,按每年4000至6000元標準提供家用護理牀、輪椅等輔具的租賃補貼。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和推廣也拉動了社會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南通長期護理保險共有9家定點醫療機構,14家定點養老服務機構,9家上門服務機構,2家定點照護器具服務公司。

經過3年的試點推動,南通市區120.2萬參保人員中,先後有9800位重度、中度失能人員享受長期護理險保障,其中7000人居家接受服務,2800人在機構接受服務,居家和機構接受服務比爲71%和29%。

今年80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朱桂英兩年前因腦梗不能自理,女兒楊阿姨將母親送到南通市北閣護理院。楊阿姨說,護理院裏都是專業人員,母親經過護理後血壓穩定,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家人很滿意。“幸虧有護理險,不然靠我打零工根本沒法承擔這個護理費用。”

長期護理險給更多居家失能老人日常照顧帶來了便利。今年79歲,家住南通市八一花園的王健江患有帕金森症多年,嚴重時會引發癲癇病。日常起居靠76歲的老伴龔女士照顧。以前,王健江癲癇發作時,龔女士都要緊急託人把老伴送到醫院。今年初,長期護理險的簽約服務機構太美健康養老護理公司送來了電動護理牀。龔女士說,電動牀能上能下,照顧老伴方便多了。老伴癲癇發作時,有時也可以讓服務人員直接在家掛水控制病情。

南通市北閣護理院護士長殷銘說,她從事護理工作多年,能明顯感受到失能人員家庭的經濟負擔、照料負擔之重。長期照護險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是雪中送碳。“住院老人有長期護理險,減輕了子女的負擔,老人精神負擔小了心情也明顯好多了。”北閣護理院院長王海嵐也表示,無論是家庭照顧還是機構照顧,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有些家庭確實沒有經濟能力承受,失能人員也得不到更好的照顧,她希望長期護理險可以惠及更多人。

作爲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積極制度安排,南通已將長期護理保險作爲2019年市政府爲民辦實事項目,明確年底前實現城鄉全面覆蓋,相信陳錫英子女的苦惱很快就可以解決。

記者瞭解到,江蘇目前正在推動全省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在總結評估先行地區試點經驗基礎上,統籌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