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個人有了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爲“好德”能贏來長壽、富貴、康寧和善終。因此,我們可以說,“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們不斷培植,正如長壽、富貴、康寧需要隨時培養一樣。假使我們現在不把“好德”的因繼續種下,那麼一切享受都會變成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因爲沒有播種,福報享用完了,必然會貧窮匱乏。

古德曾說:“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於自己。享用的東西不再屬於自己,只有施捨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當我們用種種方式把財物貯存或積蓄起來時,我們不一定會再擁有那些財物。譬如你拿錢買股票,股票可能會下跌;買黃金珠寶又可能被盜賊搶走;參加合夥投資,不但有風險,而且萬一被合夥人騙走,那豈不前功盡棄?買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時會賠本,將來萬一遇到敗家子,也會傾家蕩產,難怪《大寶積經》上會說:“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質就是消耗福報,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樂,這是很膚淺而又很短暫的,享用過的財物永遠不能再屬於自己。只有把財物施捨在適當的地方(佛經上叫做“福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那麼財物才具有永恆的意義,而不致被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所奪去。所以古人勸我們要佈施積德:

“三寶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產總非真,及早將來施於貧。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捨出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沒有佈施修德,將來的日子很難捱過,尤其是一個臨命終時,一切財物、朋友、眷屬、權力都帶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業力跟隨着我們。就這一點來說,修德真是非常實用的。

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但死神肯定要來。而且隨時都有突擊我們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種類

德的分類非常多。例如:它可分爲“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的力量比陽德大得多。

《中庸》裏提到智、仁、勇三達德。只有仁愛而沒有智慧,會產生爲虎作倀的流弊,有智識而沒有仁慈會危害社會;有智有仁,而沒有勇氣實行,則一切美德成了空談。

《論語》裏又敘述了溫、良、恭、儉、讓五德。溫和柔軟可以導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導致長壽善終;誠懇恭敬可以導致平安寧靜;節儉勤勞可以導致財富和身體的健康;謙虛禮讓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保住前面四種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個層次

品德的層次可分爲下列四種:

(一)算盤式的道德——以功利主義做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爲划得來,纔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經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這種人行善是出於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心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爲自然,而且也出於真情。但是因爲有我執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愛人如己的道德——因爲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爲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爲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爲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是說:“品德高的人絕不會執着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着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四、修養好壞的六個等級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爲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慾。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羣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爲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衆生的手段,或者從者殺害動物職業。

(三)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的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遊手好閒,專幹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工夫。又可分爲兩類:

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

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鍊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捨己利人——捨己不以爲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範,是難能可貴的。

錢少如何做好事積陰德?

“種善因”就是做善事。

許多香港人,一提到“做善事”,就會有一連串的意念:“這是有錢人做的事。”“入息不多,怎麼做到善事?”“要捐錢出去?”

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覺,認爲“做善事”就等於出錢。要“出錢”,才能“做善事”。

其實,“做善事”的範圍相當廣,有“出錢”做的善事,如:開設醫院、創辦學校、建安老院、辦孤兒院、贈醫施藥、造橋修路、設燈照路、賑濟饑荒、施衣濟寒、施棺葬屍、創修寺院、印造經文、捐印善書、買物放生等。

亦有“不出錢”能做的善事,如:慈悲戒殺(減少世間一份殺孽),解除他人冤怨(調解怨恨,化干戈爲玉帛),替人隱惡揚善,息除是非爭端,原諒別人過犯,宣揚善德,撿除擋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橋補路,文明禮讓。尊敬長輩,愛護小輩,孝敬老人,扶傷殘人士過馬路或上下車,讓座位給孕婦或老人,路見病危、盡力救護,出言語安慰病危或輕生之人,鼓勵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節義,助人骨肉團聚,講經史談道義而化導*頑愚昧,勸人棄邪淫而向正道,容人之過錯,憐人之孤貧,勸人信因果,種福因,敬惜字紙,勿使污褻,施恩於人,勿求報謝,獻血救人,諸如此等,都是不用花錢而能做到的善事。

由此可知,“做善事”不一定要“出錢”,最要緊的,是要“出心”去做!

“做善事”的範圍很廣闊,處處都是“種福之門”,只是世人有無立“心”去做而已!

我有好幾次由太古城乘坐飛翔船到中環,發現有一位船上的職員,在船泊碼頭之時,不厭其煩地扶持老人小孩上落船,而且態度慈和,我不由自主投以敬佩之眼光,在默默中,用目光來表示我內心的崇敬和讚歎。

在車上見到讓坐的人;在馬路上見到攙扶失明人士的人,我都投以崇敬的注目禮,他們不但品德高尚,令人敬服,而且他們都在爲自己種福。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給人知,不給人見,如匿名捐款濟貧,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災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這些人種的福德更大,暗而不顯之善事,是謂之陰德。亦是佛經所云“無相佈施”也。

陰德對一個人很重要,如何積陰德?

陰德,就是默默做好事,不告訴別人。陰德是使命運向好裏發展的最重要的動力,中國古人非常重視陰德,反而認爲陽德(做了點好事嚷嚷的人們都知道了)只是得到了一些虛名,於改變命運向好發展沒有太大的實際利益。總之,多積積陰德沒有壞處:

(1)如果錢還寬裕,別養二奶,偷偷幫助幾個貧困山區的學生。別讓人家知道你是誰,要不然見面了多尷尬,多不好意思。但是你心裏一定會覺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膽的要好得多!

(2)遇到夜裏擺地攤的,能買就多買一些,別還價,東西都不貴。家境哪怕好一點,誰會大冷天夜裏擺地攤?

(3)遇到學生出來打工的、勤工儉學的,特別是中學生、小姑娘。她賣什麼你就買點,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難,出來打工也需要勇氣的,鼓勵鼓勵她吧!

(4)撿到錢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實在缺錢就把現金留下。打電話告訴失主就說你在廁所裏撿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證、駕駛執照還給人家,一般人家也不會在乎錢了。把人家的地址記在你的筆記本上,以後發達了去找人家道個謙,把錢還給人家!

(5)遇到迷路的人打聽某個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動告訴一聲。別不好意思,沒有人笑話你!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頭老太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車、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電話的替老人或小孩打個電話就走,反正你也不缺那兩個電話費!

(7)雨雪的時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賣菜的、賣水果的、賣報紙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買就全買,不能全買就買一份,反正喫什麼也是喫、看什麼也是看,買下來讓人早點回家!

(8)上車遇到老弱病殘、孕婦,讓座的時候別動聲色,也別大張旗鼓。站起來用身體擋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給需要的人,然後裝作下車走遠點。人太多實在走不遠,人家向你表示謝意的時候微笑一下!

(9)如果時間還寬裕,就請把這幾句話多轉幾個地方,畢竟好人多了咱們心裏也舒坦!謝謝!

大積陰德

世間人,都有個願望,希望兒女好、子孫好,孝子賢孫,兒女有福有慧,都有這個願望。有這個願望,這是個好的願望。如何能達到?必須從大積陰德中,才能求到。積陰德已經不容易了,大師說:“大積陰德”。種善因,纔有善的果報。那麼什麼叫陰德?做了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個叫陰德。你做好事,沒錯,你所做的好事,社會上給你一表揚,這報紙上一登,傳播一表揚,你的福德就報掉了。諸位要曉得,名就是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