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安第六空間家居中心會議室,來自長年在本省的漆藝家彙集一堂;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倡議下,近十年來,第一次大家坐在一起,自發成立陝西漆器漆藝聯盟,並紛紛簽名。

陝西省秦嶺的漆樹佔全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我國最大的生漆產地;尤其安康、平利、嵐皋等地生漆質量上乘,解放後屬供銷物質,大量出口日本、韓國等地。用生漆所製作的漆器傢俱及屏風等在秦漢時期即爲宮廷傢俱,被貴族所喜愛。法門寺博物館現藏皇家供品漆碗等。王維在藍田輞川以漆園爲伴,曾寫過一首“漆園”唐詩: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漆文化源運流長。到解放後,以西安特種工藝廠爲龍頭的陝派漆器享譽海內外。

六十年代的西安特藝廠,在畫家李羣超廠長的帶領下,培養了一大批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如崔振寬、江文湛、王有宗,工藝美術大師史永哲等,當年他們匯聚在特藝廠設計製作漆器屏風、傢俱等,成爲當時外貿創匯優秀企業,作爲涉外定點接待單位,接待了不少外國元首及領導人。由於種種原因,包括化學漆大量使用,追逐歐美風尚及審美的改變,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特藝廠改制解體了。

到如今,從事這一行業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到全國各地去,漆藝同行聽說陝西漆藝人,甚是驚訝,陝西也有漆器?實際上憑個人情結,有哪麼一二十人一直在堅守。漆藝愛心收藏家馬俊先生,六十多歲,頂着烈日到處奔波,走訪各個工坊、工作室,收藏大家漆藝品;到民政廳、文化廳瞭解相關政策,雖然沒有結果,但這種精神感動了大家,雖然陝西是產漆大省,漆器製作人士卻很少。有了這個願望,發掘陝西漆樹、漆藝文化資源,大家自發自願地要求成立民間聯盟。以漆藝軒、漆園吏工美坊、大唐漆藝坊、雅韻工美、漆匠工坊、秦漆閣、大秦陶俑漆器基地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美院、西安生漆研究所、卓萌生漆製作公司;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綜合聯盟體,共同探討陝西漆器發展,團結我省漆器研究、教學、開發設計、生產等人士,互相支持幫助,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振興陝西漆器復興之路。

再看看前幾天籤的備忘錄,不免想起當年安徽的“小崗村”村民聯產承包書籤名,借屈原的一句詩喻陝西漆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