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28日,2018·中國地熱國際論壇暨地熱資源利用國際工程科技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透露,我國地熱能整體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前列,地熱能供暖面積保持世界首位。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相當於220個雄縣的地熱供暖面積。

該論壇自2014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是第三屆,也是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綠色引領 創新發展 合作共贏”。與會院士專家將圍繞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綠色清潔能源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裝備升級和高效利用等議題進行研討,助推全球特別是中國地熱能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冰島國家能源局局長約翰內松,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裁馬永生,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趙憲庚先後致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中雲主持開幕式。曹耀峯、多吉、武強、李陽、金之鈞等33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上海、河北等30餘個相關省市,冰島、美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以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高校、社會研究機構、地熱行業相關企業等共500餘人參加本屆論壇。

發展地熱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地球是天然大熱庫,地熱能是來自地球內部的天然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資源量約佔全球地熱資源的六分之一,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大力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能源結構轉型、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能源革命重要論述,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我國地熱能直接利用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地熱能供暖面積已超過1.5億平方米,地源熱泵裝機容量達到2萬兆瓦,形成了一系列較爲完備的地熱能開發利用新技術,培育了一大批技術先進、實力過硬的地熱開發利用企業,打造了以“雄縣模式”爲代表的地熱能科學、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2010年以來,我國淺層地熱能、中深層地熱能直接利用分別以年均28%、10%的速度增長,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國地源熱泵裝機容量達2萬兆瓦,年利用淺層地熱能摺合1900萬噸標準煤,實現供暖製冷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建築面積超過1.5億平方米。此外,我國地熱能勘探、開發及利用技術持續創新,取得長足進步。

地熱在我國能源發展中具有“三大突出貢獻”。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到2020年我國地熱供暖、製冷、發電、種養殖等,每年可實現替代標準煤7000萬噸,屆時地熱佔比將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46%,比2015年提高約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十三五”非化石能源的3個百分點增幅中,地熱“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中貢獻巨大;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對應“十三五”規劃中地熱每年實現替代標準煤7000萬噸,將減排二氧化碳1.7億噸,對於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履行《巴黎協定》中國承諾具有重要意義;在應對當前大氣污染方面,地熱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鍋爐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產生的污染物,對於大氣污染治理的意義更加突出。

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爲地熱能利用提供廣闊空間。2017年,清潔取暖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地熱供暖將作爲可再生能源供暖的首選形式重點推進,爲產業規模化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我國北方地區地熱資源豐富,可因地制宜作爲集中或分散供暖熱源,到2021 年,地熱供暖面積達到10億平方米,其中中深層地熱供暖5億平方米,重點是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河淮盆地、江漢盆地、汾河—渭河盆地、環鄂爾多斯盆地、銀川平原等地熱資源條件良好、地質條件便於回灌的地區。

中國石化積極支持雄安新區打造全球地熱利用樣板。作爲國內最大常規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企業,中國石化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高質量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戰略部署,不斷擴大“雄縣模式”效應,在基本實現雄縣、容城兩縣城區地熱集中供暖全覆蓋的基礎上,將地熱供暖由城市延伸至農村,實施“地熱代煤”工程。2018年供暖季,爲雄安新區11個自然村5000餘戶村民提供地熱供暖,按一個採暖季每戶用散煤2至3噸測算,年可替代標煤萬餘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萬餘噸。目前,已在河北省的15個市縣區建成地熱供暖能力近2000萬平方米。下一步,中國石化將按照雄安新區建設規劃,通過“地熱+”多種清潔能源,助力雄安新區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打造全球地熱利用的樣板。

中國石化目前基本建成10座“無煙城”。中國石化以“雄縣模式”爲引領,積極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重點圍繞“2+26”城市推動“無煙城”建設。除河北雄縣外,山西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北大名、故城、清河、霸州、容城、辛集,陝西武功,河南清豐等9個市縣區地熱供暖初具規模,已基本建成冬季供暖“無煙城”,到2023年建設20座“無煙城”的目標進程近半。地熱業務已輻射河北、陝西、山西等13個省區市,供暖能力達5000萬平方米,佔全國中深層地熱供暖的40%。預計到2023年,整體實現地熱新增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正在快速趨向清潔、低碳和多元化,我國的能源產能和供需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佈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今後,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推動地熱資源勘探工作;繼續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通過建設地熱能高效利用示範區,因地制宜推動多種地熱能形式的開發利用;建立完善地熱能的管理和監管體制機制,多管齊下促進地熱產業發展。當前,我國地熱產業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一帶一路”倡議爲契機,全面優化地熱產業鏈發展路徑和整體規劃佈局,促進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爲建設美麗中國、維護世界生態安全、推動全球能源轉型作出新貢獻。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表示,上海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積極落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大力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行業管理,促進節能減排。同時,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經濟帶,地熱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每年可利用熱量摺合標煤2.4億噸。上海市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開發,力爭新增地熱能利用面積500萬平米。

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裁馬永生表示,推動和實現綠色發展,不僅是中國石化作爲能源公司謀求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必須切實履行好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今年4月,中國石化率先啓動了迄今爲止國內規模最大的全產業鏈綠色企業創建行動,做大做優做強地熱產業是中國石化綠色企業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之一是2023年地熱供暖面積超1.2億平方米。近年來,中國石化大力拓展以地熱、餘熱爲主的城市清潔能源業務,把發展地熱產業提升到戰略層面來規劃和推進,積極投身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建設。推進京津冀都市圈、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地熱開發,已建成供暖能力5000萬平方米,年替代標準煤142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370萬噸。實現了產業規模與技術研發快速發展,更好地滿足了人民“富裕起來以後”對清潔用能和美好生活嚮往的需求。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趙憲庚表示,地熱能清潔、穩定、可循環利用,在經濟民生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規模持續位居世界前列,形成了較爲完備勘探、開發、利用的技術系列,建成了一系列以“雄縣模式”爲代表的優質工程,培育了一批技術領先、實力過硬的地熱企業。地熱產業的高速發展,順應了全球能源結構變革的必然趨勢,加大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符合我國建設現代能源體系的時代要求,能夠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將繼續設立《中國地熱產業規劃與佈局戰略研究》二期項目,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針對性更強的深入研究,

與會專家同時指出,目前我國地熱產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主要是:要進一步理順地熱管理體制,明確地熱管理主體;要加速營造地熱產業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大資源勘查評價力度,調動多方積極性,加大基礎性地熱勘查工作,建設乾熱巖勘查開發先導試驗區,加速統一規劃佈局。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邢曉宇 編輯:傅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