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傳統能源,地熱能更清潔的特點符合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要求。

直徑3米多、深度約1.5米的盆形沸水池,終年冒着97℃的沸水,響聲震耳、蒸汽沖天,水汽夾雜着硫磺味一同撲面而來。遊客和當地居民利用泉邊的出氣孔墊上稻草,蒸雞蛋、鴨蛋,僅需15分鐘即可食用。

這是距離雲南大理300多公里,坐大巴前往大約需要4至6個小時的雲南騰衝熱海風景區,是我國中高溫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被譽爲溫泉觀賞和洗浴的熱門旅遊地。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深度調研中國地熱產業,走訪西安、咸陽、大理、騰衝多地後發現,地源熱泵、地熱供暖、溫泉洗浴都是我國地熱能最直接的利用方式,直接利用規模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地熱能利用的另一重要形式——地熱發電在我國的發展規模卻仍在“低谷”。

地熱富國:佔全球六分之一資源

地熱資源是指被人類可以經濟利用的地球內部的能量。從利用途徑看,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可分爲直接利用和地熱發電兩個方面。淺層地熱資源和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資源以直接利用爲主,高溫水熱型地熱資源和乾熱巖主要用於發電。

根據地熱能賦存埋深和溫度,地熱能可分爲淺層地熱能、水熱型地熱能和乾熱巖。淺層地熱資源和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資源以直接利用爲主,高溫水熱型地熱資源和乾熱巖主要用於發電。

我國地熱資源量豐富,約佔全球資源量的六分之一。

根據國家地熱能中心2023年度工作會議資料,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全國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摺合7億噸標準煤,中深層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摺合超過18億噸標準煤,乾熱巖地熱能資源潛力巨大。

根據溫度的不同,地熱能既可直接利用也可以用於地熱發電。

以中高溫地熱能較爲豐富的雲南大理彌渡縣爲例,45攝氏度以下的地熱能可開發溫泉、洗浴等康養產業;45到60攝氏度可作供暖使用;60到90攝氏度左右,供暖利用後的能量能用於溫室養殖等。而90攝氏度以上的地熱能則可用作清潔發電,溫度越高,發電效益越高,經濟性越好。

其中,我國地熱能的直接利用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地熱直接利用規模爲40.6吉瓦,全球佔比38%,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中國地熱能供熱製冷面積累計爲13.9億平方米,近5年年均增長率約23%。

距離雲南近1500公里外的咸陽迎賓路地熱站是地熱能直接利用的另一主要場景——地熱供暖。

一根根銀白色的管道緊密相連,組成一套完整的回灌系統。而在換熱站一角,幾臺地熱水過濾裝置排放有序,根據過濾精度的不同區分爲初級過濾器和精效過濾器。

第一財經記者在實地走訪陝西省最大的地熱供能站時從中國石化綠源陝西公司副總經理張獻喻處獲悉,熱地取暖的原理是通過取用地下2800米左右的熱水,經過板式換熱器“取熱”後通過回灌技術,再把取完熱的水“還”給地下。“經過一定週期後,再通過生產井把重新聚集了熱能的水‘抽’上來,實現地熱水資源反覆利用的同時也避免了地熱尾水直接排放對環境造成污染。”張獻喻表示。

相比傳統能源,地熱能更清潔的特點符合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要求。

談及地熱能的特點和資源潛力,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院長張大偉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地熱能具備資源潛力大、零排放和穩定性好三大特點。“地球內部的總熱能量,約爲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穩定性好體現在不受日照、風速、降水量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在可再生能源中,只有地熱可以提供不間斷的電力供應,不受季節、氣候、晝夜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年利用率是太陽能和風能的5~8倍。”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石化(600028.SH)、冰山冷熱(000530.SZ)、東方電熱(300217.SZ)、中信重工(601608.SH)、豫能控股(001896.SZ)、天富能源(600509.SH)、華光環能(600475.SH)、長虹華意(000404.SZ)、盾安環境(002011.SZ)、工大科雅(301197.SZ)等在內的多家上市企業參與地熱能投資與建設。

中國石化(600028.SH)旗下主營地熱能的中國石化新星公司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該公司已累計建成地熱供暖能力8000萬平方米,並註冊完成全球首個地熱集中供暖CDM項目。

盾安環境(002011.SZ)依託自主研發的污水源熱泵及工業餘熱利用技術,開發地熱能;目前已在河北武安運營供熱項目;工大科雅(301197.SZ)與河北博納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以在地熱能應用領域提供清潔採暖解決方案。

地熱發電全球佔比不足1%

地熱能發電並不是今年才興起的新技術。

“全球第一個投產的地熱發電項目是在1904年的意大利,而我國是全球第8個實現地熱能發電的國家。當下全球地熱發電裝機容量16萬兆瓦,我國有約59.6兆瓦,而其中在運行的恐怕只有20兆瓦。”張大偉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

高效利用地熱發電的主要優勢之一。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地熱能發電遠高於風、光以及水力發電的年平均利用小時數。

“一年總共有約8760個小時,我國最代表性的羊易地熱電站每年可工作8732個小時。基本上全球低熱能發電設備都能達到99%以上的利用時間,我們新建的電站甚至在一年中只需要4到6小時的保養時間。”一位地熱產業資深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比之下光伏和風電的利用時間則爲1500小時左右,很少能突破2000小時。就算是水電也會面對豐水期和枯水期,因此利用時間也只能達到2700小時左右。

但是與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相比,地熱發電50 兆瓦的裝機規模似乎仍過於“渺小”。

近兩年,國內的光伏發電和風電裝機量一路高歌猛進。2022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1.25億千瓦,連續三年突破1億千瓦;風電裝機容量累計3.6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累計3.93億千瓦。

目前中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規模較小, 地熱發電全球佔比不足1%。從地熱能的發電裝機容量指標看,我國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全球第8位,下降到了目前的第19位。

海外方面,全球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從2008年的1.0萬兆瓦,發展至2021年的16.0萬兆瓦。排名靠前的國家如美國(3093MW)、菲律賓(1904MW)、印尼(1197MW)、墨西哥(958MW)、意大利(843MW)、新西蘭(628MW)、冰島(575MW)、日本(536MW)。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首席專家劉金俠介紹,截至2020年,國內在運行的地熱電站有六座,分別爲西藏的羊八井和羊易井兩座地熱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爲26.18兆瓦和16兆瓦;四川康定地熱電站裝機容量0.28兆瓦;雲南瑞麗地熱電站裝機容量1.6兆瓦;廣東的豐順鄧屋地熱電站,裝機容量0.3兆瓦;河北獻縣地熱電站,裝機容量0.2兆瓦。

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西藏羊八井、朗久、那曲建設商業性地熱發電站,但是相較美國3093兆瓦的裝機容量,我國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僅爲44.56兆瓦。

劉金俠介紹,1977年9月,我國第一臺高溫地熱發電機組在西藏羊八井發電成功,至1991年規模達到25.18MW,其發電量一度曾佔拉薩市電網的40%至60%。

但是此後,我國地熱發電發展較慢不及預期。2017年7月,雲南瑞麗一期第一臺1兆瓦發電設備首次發電試驗成功;2018年10月,西藏羊易地熱電站16兆瓦機組併網發電,至2020年底,我國地熱發電裝機量爲44.56兆瓦。遠沒有達到“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新增裝機容量500兆瓦目標。

經濟性問題是制約國內地熱發電的主要因素之一。

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鄧壯表示,國內地熱電價補貼是一站一議,沒有全國性統一補貼政策,新的地熱電站拿不到補貼,已有地熱電站的虧損,導致新地熱電站建設者望而卻步。

“地熱發電前期,需要採取風電和光伏類似的電價補貼。等發展到規模化之後,成本纔有可能降下來。” 曾參與了西藏羊八井和羊易井建設的西藏地熱產業協會會長王善民告訴記者,國內的地熱發電裝機規模至少要達到200兆瓦以上,才能實現規模化,並可以與燃煤火電標杆電價持平,實現平價上網。

“舉兩個例子,羊八井地熱發電項目含稅上網電價爲0.9元/度,並且已經納入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分攤,目前看來經濟效益較好。而一直未獲得補貼電價的羊易地熱電站的電網結算電價僅爲0.25元/度,虧損嚴重。”王善民表示。

“作爲國內較早涉足地熱能發電領域的企業,我們已經擁有較爲成熟的地熱能發電技術和相關裝備,在海外也佈局了地熱能發電項目。但受限於上網電價等扶持政策不明,國內地熱能商業發電處於停滯狀態,很多企業也仍在觀望。”另一地熱能發電領域企業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仍需再“扶”一把

地熱發電發展緩慢的一大問題是地理錯位。

在與鄧壯的交流過程中,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中國的高溫水熱型地熱資源大部分分佈在滇西、藏南等,和經濟發達、用電需求較大的沿海地區存在地理錯位。鄧壯說,“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缺乏消納需求,若將電力遠距離輸送又將提升成本。因此豐富的地熱資源難於用作發電,造成了資源浪費。”

因此,現階段發展相對落後的地熱發電更需再“扶”一把,比如電價補貼。

“地熱發電仍處於培育階段,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尤其是電價補貼,這個在風光發電的早期都是常見做法。”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雲南大理的地熱能產業時從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處獲悉,目前籌劃中的地熱發電項目一旦有合理的電價補貼、政府引導和企業參與就能很快建起來,上規模,成產業。

何繼善表示,近年來,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出臺了多項支持地熱能發展的支持鼓勵政策,包括鼓勵深化地熱能資源勘查工作,支持地方建設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範項目,鼓勵推進研發創新平臺認定等措施。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在梳理地熱能相關政策時發現,近年來政府已將地熱能開發利用納入能源總體規劃。今年4月發佈的《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廣地熱能、太陽能供熱等可再生能源的非電利用。

實際上早在2021年,多部門先後發佈《關於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5部門關於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支持地熱能發展。

比如,《關於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提出,積極推廣地熱能開發利用。重點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積極開發淺層地熱能供暖,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屬地表水源,土壤源,地下水源供暖製冷等,鼓勵利用油田採出水開展地熱能供暖、地下水資源與所含礦物質資源綜合利用等。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則明確提出,“積極推進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持續營造有利於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政策環境。

對於中國地熱發電未來發展的建議,張大偉認爲,需要加大地熱能資源勘查,深化地熱能調查並加大中深層地熱能勘探力度,準確把握地熱資源的位置和儲量。同時加強地熱能理論、關鍵技術和裝備攻關。此外,他也指出地熱發電行業離不開示範區引領,因此要加快開展地熱能開發利用示範工程。同時,國家支持也必不可少,他表示應出臺鼓勵地熱能開發利用的配套政策,特別是地熱能發電項目綜合電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