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從假冒僞劣走向世界盡頭

經過18世紀的工業革命,英國工業已然高度發展,迅速成爲世界性標杆。

19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尾聲;此時的德國依舊還是發展中的農業國,其技術落後英國大約半個世紀。

1871年,廢除了行會學徒制度的德國,開始利用貿易保護,全力扶持勞動密集型的外向經濟;由於當時英國製造是品質與市場的保障,德國人開始肆無忌憚的仿造英國產品,並以傾銷的價格流入英國及其海外市場;德國製造甚至一度完成了德國軍隊都不曾完成的壯舉“佔領英國”。

1887年,爲了保護英國市場,英國修改《商標法》,要求所有在德國造的貨品一律印刻“德國製造”的字樣,以示與“英國製造”的區分。

《商標法》的出現確保了英國直到20世紀初依然坐穩歐洲地區製造業的頭把交椅,但它同時也刺激了德國製造業的覺醒;他們開始學習英美製造,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湧現出寶馬、西門子、大衆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業,推動德國在一戰前躍居世界工業強國之列。

1970年,德國正式超越英國成爲歐洲製造業的霸主。

而此後,全球製造業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遷徙:

1、20世紀初,美國接棒英國的全球製造業;

2、20世紀50年代,日本接棒美國全球製造業;

3、20世紀70年代,亞洲四小龍接棒日本全球製造業;

4、20世紀90年代,中國接棒亞洲四小龍全球製造業。

但比較尷尬的是這幾次大規模製造業遷徙,德國似乎一直都是“局外人”。

是它逼英國轉型服務業,從此在航空、汽車和芯片等領域風頭無兩;美國向服務業轉型的時候,髒活、累活都丟給了日本和德國,從此在汽車、航空航天、醫療器械、芯片、製藥、工程機械等領域風光無限;日本還好,成爲了下一個製造業中心;可德國卻一直都遊離在外。

或許也正因爲如此,德國製造的低調和神祕把德國製造捧上了“神壇”。

至今長達半個世紀,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儼然已經成爲“工匠精神”唯一的代言人;日本製造近些年來被從內部攻破、中國製造一直都在“望梅止渴”。

德國製造之所以被奉爲圭臬,這和它耀眼的成績是分不開的:在機械製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27個佔據全球領先地位,處於前3位的部門共有17個,並以不到1億的人口拿下了2300多個世界知名國內品牌;德國製造業也因此被稱爲“衆廠之廠”,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但自從2011年,羅永浩在北京西門子總部怒砸3臺冰箱之後到德國徠卡松下造,以及最近德國在華爲5G上的站隊問題,德國製造似乎也沒那麼“不食人間煙火”。

①隱形冠軍▽德國製造:從假冒僞劣走向世界盡頭

中國人對中國製造有多不滿,就對德國製造有多騏驥。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1978開始的“改革開放”其實與德國1887年“製造革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處境、一樣的困局;德國相較於英國,就像中國相較於美國,只不過就像德國和英國之間相隔半個世紀、我們和美國之間更是隔着相近一個世紀。

考慮到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於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再加上德國和我們、我們和美國之間的體量差距,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可不僅僅只是德國和英國之間的2倍,很可能是10倍百倍的距離(40年前,中國的GDP是美國GDP的6%,4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GDP超過美國GDP的60%);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按照德國製造的模式來發展,很可能性行不通。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製造”學習的模式確實不是德國製造的“品質優先”,而是美國製造的“硅谷創新”,當然,這和最初的我們接受前蘇聯的“饋贈”越過輕工業、一下子就進入重工業的社會背景也有一定的關係。

近些年來我們沒有德國式爲品質而生的紮實體制,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有着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我們學習的恰恰是美國最推崇的“互聯網思維”,這種文化相比於製造更容易催生出創新的土壤,也因此2000年前後中國催生出一大批互聯網企業:網易、搜狐、京東、騰訊、新浪、百度、淘寶……這纔有了後來的BAT。

和利用落後、人口和政策紅利獲得企業發展先機的絕大多數中國互聯網創始人不同,德國製造業的創始人幾乎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大多數都是科學家或發明家。

比如博世的創始人羅伯特·博世是發明家(火花塞)、大衆公司的創始人費迪南德·保時捷就是著名的工程師(甲殼蟲汽車)、戴姆勒奔馳的創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是工程師和發明家(四衝程發動機)、西門子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是世界著名的發明家和物理學家(直流發動機)。

創始人對於科學創新的極致追求和應用,或許是德國製造獨特的一部分;但德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卻在於:秩序、細節及自律。

在德國人流淌在骨子裏的“秩序感”下,德國社會和企業就像是一條流程表上的器械,無時不刻,都在理性地運轉着;這種秩序主義折射到德國製造,就表現爲工業生產的流程主義,使得德國製造業井然有序、渾然天成。

德國著名管理思想家赫爾曼·西蒙寫過一本影響極大的書,叫做《隱形冠軍》;在這裏他花了兩三年的時間研究,回答了一個問題:“爲什麼聯邦德國GDP不到美國的1/4,出口卻能超過美國?”

答案是德國有一大批在細分市場默默耕耘併成爲全球領袖的中小企業,技術遙遙領先但又隱身大衆之外。

②重武輕文▽德國製造:從假冒僞劣走向世界盡頭

在挾用戶以令天下的互聯網時代,德國顯得格格不入。

一方面,互聯網經濟正在逐漸露出獠牙:大數據侵犯隱私氾濫、P2P金融產品廣告氾濫、ICO收割最後一波紅利、搜索引擎開始作惡流量導向莆田醫院、門戶網站大胸廣告氾濫、大數據殺熟讓人崩潰、奶頭樂產品讓人沉迷、共享經濟一地雞毛、流量造假甚囂塵上、網絡暴力和人肉搜索層出不窮……(奶頭樂:指一類讓人着迷,低成本又能使人滿足的低俗娛樂內容)

另一方面,被隱私安全困擾的FAGMA就像無頭的蒼蠅,被困在“看不見”的玻璃瓶裏;有的打算做雲端遊戲、有的打算向微信學習、有的涉足IOT,還有的打算裹挾自己的10億部終端企圖“大躍進”全面進入“付費時代”。

互聯網經濟的亂象頻出給即將迎來的5G時代蒙上了一層陰影,貿易戰更是牽動了無數人的神經;而此刻的德國如果不是因爲5G站隊問題被推上前臺,我們或許還會認爲德國和互聯網是絕緣的。

但事實情況卻並非如此:德國是世界上第四個接入因特網的過家家,它有着歐盟最多的人口,GDP總值也爲歐洲之首,人均GDP水平位居世界前茅;德國互聯網用戶總數占人口比重的91%,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用戶分別佔75%和76%,使用線上付款的用戶占人口比重的56%,一個月內有過網購行爲的用戶占人口比重23%。

但要說到德國知名的互聯網企業,還真沒有。

因爲從社交媒體(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Twitter、LinkedIn肆虐;只有本土職場社交網站Xing殺出重圍)、電子商務(Amazon一家秒殺德國本土9家網店營業額總和)、在線媒體(Youtube、Netflix、Amazon、Maxdome、iTunes、Spotify壟斷、TikTok崛起)、遊戲產業(德國暢銷的遊戲基本來自美國的,要麼產自北歐)、在線餐飲(德國人也愛訂外賣,但平臺喜歡不起來)、網約&共享汽車(Uber、Taxify和本土的Mytaxi混戰中;共享汽車服務硝煙瀰漫)活躍的“頭號玩家”大多是外來者,本土只有職業社交平臺Xing、服裝類電商Zalando和本土汽車行業扶持的共享車平臺還有一戰之力。

就算我們熟悉的寶馬、奔馳、西門子等公司,也都是幾十年甚至百年以前留下的企業;一方面在製造業“獨孤求敗”,一方面卻在互聯網“折戟沉沙”;這樣明顯“重武輕文”的發展策略造就了德國製造的創新能量低落。

從2018年德國富豪榜中就可見一斑,尤其是跟美國和中國比,百名富豪中沒有一位是靠金融起家,房地產更是少之又少;這本身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德國的金融行業不活躍,資本市場不發達;當然,這和德國人從骨子裏不相信美國人那套錢生錢的金融邏輯有一定的關係。

雖然,我們可以用“實業興國”來解釋,但這樣的代價就是德國社會階級固化、缺少跨階層的流動性。

③工業4.0▽德國製造:從假冒僞劣走向世界盡頭

隨着蘋果和亞馬遜相繼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美國人信仰的“互聯網經濟”就像是泡沫一樣被戳破了,連帶着被“硅谷”和“華爾街”洗腦的全球互聯網創新企業都進入了一場漫長的“寒冬”。

這顯然不代表“互聯網經濟”就是急功近利,就是誤入歧途;這隻能說明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看到了它的天花板,很明顯,由“互聯網基因”孕育的互聯網企業還不足以撐起萬億美元的市值。

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說明我們堅守“傳統制造業”就是好的;就像德國製造一樣,不能說他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毫無進步,但至少它的想象力真的不夠。

100年來,德國雖然湧現出西門子、巴斯夫、奔馳等一大批享譽全球的工業巨頭,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近幾十年德國卻幾乎沒有出現像樣的國際企業;像德國百年家電廠商AEG、大型家電集團根德等昔日的領導品牌更是不知所蹤。

這就說明像德國製造一樣滿足於打造傳統制造業“龍頭”是有侷限性的,它改變不了製造業疲軟的現實;再參考另一個號稱“工匠精神”的製造大國日本,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製造在經濟危機之後似乎有些“忍辱負重”的趨勢。

現代化互聯網經濟的“萎靡”、傳統制造業的“困局”;這就要求我們在製造業、互聯網之後找到一個新的經濟模式,哪怕暫時只能對這兩者進行“融合平衡”,這不失爲現階段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工業4.0就是德國錯過“互聯網經濟”之後,根植於自己的製造業優勢在“2018經濟寒冬”中打造的一艘“諾亞方舟”:

2013年以來,德國相繼發佈《新高科技戰略(3.0)》《數字議程(2014—2017)》《數字化戰略2025》《德國工業戰略2030》等,將信息物理系統(CPS)作爲工業4.0的核心技術,並在標準制定、技術研發、驗證測試平臺建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

2019年最新發布的《德國工業戰略2030(草案)》指出,機器與互聯網互聯(工業4.0)是極其重要的突破性技術,機器構成真實世界和互聯網構成的虛擬世界之間的區分正在消失,工業中應用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爲標配,這一變化纔剛剛開始。

德國之後,法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也迅速有了自己的準備方案。

當然,工業4.0不是靈丹妙藥,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須穩紮穩打、對症下藥纔有可能錦上添花。

德國製造:從假冒僞劣走向世界盡頭

如果說《從文藝復興到後現代主義》是的德國製造的皮相、《豔遇包豪斯》是德國製造的血統、《工匠精神》是德國製造的精髓,那麼《工業4.0》就是德國製造的救贖。

很慶幸,德國製造在鑽進“牛角尖”封神之後,還能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創新不足”;但在“完美”的錯過互聯網經濟之後的德國,德國製造帶來的“餘蔭”顯然愈來愈少;這就需要德國製造“快刀斬亂麻”:再給“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給德國製造這具相對完美的肉身灌入互聯網的基因,讓它煥發新生。

對此,如果我們錯過了借鑑“德國製造”崛起的那一段時光;那麼我們不妨學習像德國製造一樣“謙遜”一點,承認自己的不足;當然,對於中國製造而言,其實我們最迫切的不只是“知恥”,我們正在喪失國際市場的話語權,繼“made in china”之後,以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爲首的東南亞新興國家開始從中國製造手中接過接力棒,中國製造在廉價上的優勢漸無;還有更重要的是承認自己的“進步”,畢竟,華爲真的很用功、很上進、也很努力;外國的月亮真的沒那麼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