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南环城路与彩云街交会处附近的姜国林老人酷爱收藏烟标,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共收藏各类烟标4万余种,其中多数是吉林省卷烟厂的烟标,还有国内外数百家卷烟厂的烟标。10月23日10时许,记者来到姜国林家中一探究竟。

家藏烟标4万余种

姜国林今年65岁,2013年从吉林省烟草专卖局退休,他最初开始收藏烟标是缘于对集邮的爱好而来。“烟标上的图案和内涵包含着企业的创新设计理念,在这方寸之间细品,会发现很多蕴含的乐趣。”“从来不吸烟的。”姜国林说。“西游记”“三国”“金陵十二钗”“八仙过海”……这些在市面上已经“绝版”的烟标,在姜国林家中都能找到。上世纪80年代,他从一位卖家手中以5元钱买到一枚长春卷烟厂的“大建设”烟标,这是该卷烟厂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产的。“这枚烟标上面的车型设计和如今我们长春的轨道交通非常相似,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梦想,在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变为现实。”姜国林说。40余年来,他共收藏烟标4万余种。

分门别类统一装册

在姜国林的书房中,专门有两个书柜用来收藏烟标、烟品、实物烟和烟具。他把收集的烟标细化分类,形成专题,并逐一装册,如:桥专题烟标中有拱桥、梁桥和立交桥等;太阳专题烟标中有朝阳、晨光、晨曦、夕阳红和晚霞等;此外,还有梅花、塔、书法、国内外名著和中草药等。除了烟标,他还喜欢收藏卷烟厂在某一品牌系列同时生产的打火机、烟缸、手表、挂历等烟品。“我本人更喜爱过去民俗化的烟标设计,尤其是书法类和诗词类烟标。”姜国林说。每当有朋友来访,他都会沏上一壶茶,拿出收纳烟标的册子和朋友细细品味每一枚方寸烟标中的历史、文化和故事。 从烟标变化看工业进步 “早期烟标中的商标图案设计简单,套色少,印刷粗糙,现在的铜版印刷烟标颜色持久,艳丽明亮。”姜国林说,从烟标可以看出卷烟厂包装机的进步和变化,“以前的烟标可以是个人设计,设计者的思路直接影响烟标的风格,需要画设计图,而后期的烟标都用电脑设计,印刷技术大大提高,包装工艺变化日新月异。”在烟标包装设计上,不同卷烟厂把不同的地方题材,各地的著名人物、民间传说、地理地貌、山水风光、林木花鸟等特色文化设计到烟标上,采用镭射、防伪等技术。

“每一枚烟标都是一段历史,上面印的图案也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化,我收藏的不仅仅是一个拆开的烟盒,更是不断进步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烟标的变化是中国工业发展进步的缩影。”姜国林说,他打算把这一爱好坚持下去,研究烟标、研究历史和文化,还打算将从烟标中得到的乐趣用文字记录下来。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常婉

编辑:马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