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紀委機關報:切忌讓微信羣成爲“吹吹拍拍”的作秀場

主流媒體,權威發佈,敬請放心閱讀

爆料點這在線投稿 讀報點這

近日,《湖北日報》一則報道中提到,某社區工作人員平均入羣20多個,每天至少要回復5個羣的信息。

“打開微信羣、QQ羣回覆上級通知、彙報工作進度已爲社區幹部張羣(化名)的日常工作之一。”

基於網絡的通訊手段,以其迅速、便捷、可留痕等特點,大大壓縮了時空限制,極大地促進了工作,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少幹部產生了“工具依賴症”,導致工作羣出現了氾濫的趨勢,原本旨在“提高效率”的工作羣也逐漸成爲一種負擔。

更有甚者,一些工作羣還成爲“吹吹拍拍”的作秀場,領導隨意發點感慨就能贏得點贊一片。

是工作羣異化了?當然不是,問題不是出在工作羣身上,根本的原因還在人身上。

具體而言,是長期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積習難改。不難發現,在一些披着新技術、新載體外衣的工作羣裏,工作模式仍不過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文字彙報代替實地考察”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版本。

而當關注並參與那麼多工作羣的討論成爲日常工作中“不能承受之重”,當一一瀏覽、逐條回覆成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懈怠、敷衍等態度自然難以避免。

如果“換湯不換藥”,以“網來網去”代替“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以工作羣的多少衡量工作量的大小,以虛擬空間的簽到點卯評判實際工作的成效,再好用的工具也不過是裝點門面的花瓶。

工作需要新技術、新載體的助力,但最終追求的仍應是通過紮實工作贏得公信與點贊。

清理一下過多過濫的工作羣,整治一下羣裏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工作羣真正“爲了工作”“促進工作”,勢在必行。

 摘自《內蒙古日報官微》,推薦 張金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