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周倩,1963年出生,现任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菏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毕业于菏泽师专艺术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高研班、北京画院高研班,师承彭培泉、贾又福等。

周倩,是一位热爱美术,也是一位富有文化理念的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她挥洒了许多汗水。面对中国画的时代变迁,她通过反思,拓展了自己的艺术发展路径。

勤奋好学走自己独特的路

周倩,儿时开始就喜欢绘画。“年幼的时候特别喜欢临摹,一有时间就喜欢对照着书籍临摹雷锋、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和鹰、松等图画,有时还经常会给街坊邻居画“迎面墙。”面对记者的采访,周倩充满着回忆。

为了考大学,周倩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练习速写,经常光顾菏泽老汽车站、集市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周倩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那个时候练习绘画的人很少,路人有时会感到很稀奇,每次在外练习速写的时候都一群人围观,在这样的环境下,给与了我绘画的动力,所以越画越起劲。”

那个时候,生活非常紧张,周倩除去吃饭不舍得乱花一分钱,为了能多买些关于绘画的资料,在她的勤奋努力下,1982年考入原菏泽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工作中,周倩一直勤奋好学。1990年至1992年,她分别前往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研班进修学习,得到了彭培泉、贾又福、张立臣、姚有多、韩国臻、郭怡宗、李少文、金鸿钧、田黎明、李铁生等老师的指教。

从北京学习归来后,她的脑海里就多了一种思考,绘画画什么?怎么画?“从事专业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经过深思熟虑,专业创作她选择了对牡丹绘画题材进行认真钻研,并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探索,专业理论她选择了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史、美学理论等。在多年的教学中对中国美术和中国文化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一位富有文化理念的艺术家

周倩不光在绘画方面有所造诣,在绘画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认知。

当记者和周倩聊到绘画文化,她阐述自己的观点说:“绘画是文化的符号,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喜欢中国画,这是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国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我觉得一是有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二是尚神、以形写神重在传神、意在神韵;三是尚意、立意、意境、境界、意趣情趣、借物抒情、借物传情达意、写意性;四是文化性、诗书画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金石入画。终其四个方面,中国的绘画根源是根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周倩眼里,大到一山一水,小到一枝一叶,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都散发着独特的人文艺术韵致。比如画动物和花草,周倩说,飞禽走兽要传神,画一花一草也要传神传情。这些无处不蕴含着民族的人文情怀。

也正是这种人文情怀和精神的感召,造就了中国的绘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四季放在一个瓶子中,把天上、人间、地下布置在一个画面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方式。

自我反思,拓展发展路径

在改革开放菏泽美术四十年中,周倩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也经常会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拓展了她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八五新潮时期,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的绘画,现在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画再次得到了大发展、得到了大繁荣,重新树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1993年开始,我便以教学为主,做自己的绘画研究,研究绘画语言怎么表现?表现什么?怎样传承中国文化?怎样体现人文精神和绘画的民族性。”周倩说。

在周倩的努力下,她履获佳绩。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20余幅,论文7篇;2002年她被评为菏泽市百人工程中青年文艺人才、2006年被评为菏泽学院首届中青年学术骨干、2013年获山东省成人教育特色课程《工笔花鸟》课程主持人、获山东省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优秀创新性教案一等奖三次、获山东省文化厅高校美术大赛银奖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