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振宇

周倩,1963年出生,現任菏澤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菏澤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先後畢業於菏澤師專藝術系、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高研班、北京畫院高研班,師承彭培泉、賈又福等。

周倩,是一位熱愛美術,也是一位富有文化理念的藝術家。在藝術道路上,她揮灑了許多汗水。面對中國畫的時代變遷,她通過反思,拓展了自己的藝術發展路徑。

勤奮好學走自己獨特的路

周倩,兒時開始就喜歡繪畫。“年幼的時候特別喜歡臨摹,一有時間就喜歡對照着書籍臨摹雷鋒、黃繼光等英雄人物和鷹、松等圖畫,有時還經常會給街坊鄰居畫“迎面牆。”面對記者的採訪,周倩充滿着回憶。

爲了考大學,周倩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練習速寫,經常光顧菏澤老汽車站、集市等人員集中的地方。周倩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那個時候練習繪畫的人很少,路人有時會感到很稀奇,每次在外練習速寫的時候都一羣人圍觀,在這樣的環境下,給與了我繪畫的動力,所以越畫越起勁。”

那個時候,生活非常緊張,周倩除去喫飯不捨得亂花一分錢,爲了能多買些關於繪畫的資料,在她的勤奮努力下,1982年考入原菏澤師專,畢業後留校任教。

在工作中,周倩一直勤奮好學。1990年至1992年,她分別前往北京畫院、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高研班進修學習,得到了彭培泉、賈又福、張立臣、姚有多、韓國臻、郭怡宗、李少文、金鴻鈞、田黎明、李鐵生等老師的指教。

從北京學習歸來後,她的腦海裏就多了一種思考,繪畫畫什麼?怎麼畫?“從事專業創作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經過深思熟慮,專業創作她選擇了對牡丹繪畫題材進行認真鑽研,並對中國山水畫進行探索,專業理論她選擇了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化史、美學理論等。在多年的教學中對中國美術和中國文化的認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一位富有文化理念的藝術家

周倩不光在繪畫方面有所造詣,在繪畫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認知。

當記者和周倩聊到繪畫文化,她闡述自己的觀點說:“繪畫是文化的符號,我們中華民族爲什麼喜歡中國畫,這是和中國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人物,它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什麼? 我覺得一是有民族情懷和民族精神;二是尚神、以形寫神重在傳神、意在神韻;三是尚意、立意、意境、境界、意趣情趣、借物抒情、借物傳情達意、寫意性;四是文化性、詩書畫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金石入畫。終其四個方面,中國的繪畫根源是根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周倩眼裏,大到一山一水,小到一枝一葉,在民族文化的滋養下,都散發着獨特的人文藝術韻致。比如畫動物和花草,周倩說,飛禽走獸要傳神,畫一花一草也要傳神傳情。這些無處不蘊含着民族的人文情懷。

也正是這種人文情懷和精神的感召,造就了中國的繪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把四季放在一個瓶子中,把天上、人間、地下佈置在一個畫面中,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繪畫語言和方式。

自我反思,拓展發展路徑

在改革開放菏澤美術四十年中,周倩對於中國畫的發展也經常會自我反思。通過反思拓展了她自己的發展路徑。

“在八五新潮時期,外來文化嚴重衝擊了中國的繪畫,現在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畫再次得到了大發展、得到了大繁榮,重新樹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1993年開始,我便以教學爲主,做自己的繪畫研究,研究繪畫語言怎麼表現?表現什麼?怎樣傳承中國文化?怎樣體現人文精神和繪畫的民族性。”周倩說。

在周倩的努力下,她履獲佳績。先後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作品20餘幅,論文7篇;2002年她被評爲菏澤市百人工程中青年文藝人才、2006年被評爲菏澤學院首屆中青年學術骨幹、2013年獲山東省成人教育特色課程《工筆花鳥》課程主持人、獲山東省藝術教育課堂教學優秀創新性教案一等獎三次、獲山東省文化廳高校美術大賽銀獎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