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去母親後,徐富貴帶着媳婦家珍和女兒鳳霞、兒子有慶,過上了四個人的務農生活。人都會面臨分離,和父母、和愛人、和孩子,徐富貴也是一樣。

以前讀餘華老師《活着》這部小說,只是覺得主人公太苦了;最近再讀這本書,發現了一個道理:即便不能活着離開,也要給自己找條“活路”。

小說的開始:敘述者“我”,得到了個遊手好閒的好差事,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然後,就遇到一位牽着老牛,名叫“富貴”的老人。

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01看見過這樣一段話:“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一別青春

徐富貴出身富農家庭,是個富二代。他家有百畝良田、錢多的滿地都是。從小喫穿不愁、順風順水的徐富貴,根本不懂什麼是珍惜。

他大手大腳慣了,還染上了不好的習慣,比如賭錢、比如和不同的女人行魚水之歡。臧克家在《有的人》裏寫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徐富貴恰好就屬於前者,他拋妻棄女,每天滾在煙氣繚繞的聲色場所。最終在一夜之間,敗光了所有家產,一下子跌落谷底。

錢雖然敗光了,可人還是要活下去,日子還得接着過。富貴看着滿頭銀髮的老母親、拽着天真無邪的萌女兒,痛定思痛,決定租一塊地自食其力。

從一個紈絝子弟到佃農的轉變,對徐富貴來說並不容易,因爲比起先甜後苦,人們更樂於接受先苦後甜。

徐富貴告別了荒誕的青春,揮別了過去那個滑稽的自己,帶着老母親和女兒鳳霞,重新開始了生活。

·二別父母

父母把我們帶下來的那一刻,就註定有天會分離,因爲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比起“死於非命”,我們更能接受“壽終正寢”。但是,徐富貴的爹卻並沒有等到“壽終正寢”。

敗光了良田和豪宅後,徐富貴一家搬到了茅草棚,老父親年邁已高,一時氣血攻心,昏死在了馬桶邊上。至此,徐富貴以後成爲什麼樣的人,父親也看不到了。

或許是徐富貴在前半生做了太多的荒誕事,命運纔會不讓他的父母“壽終正寢”。徐富貴成了佃戶,踏踏實實種地,媳婦家珍也抱着兒子回家了。

徐富貴的娘卻病倒了,他去縣城請郎中的途中,莫名其妙地被國民黨抓去拉大炮,一走就是兩年,回來時老母親早已駕鶴西去。

人都會面臨分離,和父母、和愛人、和孩子,徐富貴也是一樣。失去母親後,徐富貴帶着媳婦家珍和女兒鳳霞、兒子有慶,過上了四個人的務農生活。

·三別紅塵

人終有一死,誰都不能倖免。家珍得了軟骨病,渾身沒力氣,堅持了很久、熬了又熬,終於還是在痛失兒子和女兒後,撒手人寰;

兒子有慶爲了救縣長難產的妻子,被醫生活生生抽乾了血,嘴脣乾裂枯白,終於一命嗚呼;女兒鳳霞嫁爲人婦,眼見得日子越來越好,卻在產後大出血,不治而亡;

女婿二喜在兒子四歲時,也被水泥板夾死,從此陰陽兩隔;外孫苦根是活着唯一的希望,卻用豆子撐死了自己,離開了塵世。

徐富貴親手親眼地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至親。他知道自己終有一日,也會躺在冰冷的地下。但是,在這一天來之前,他必須要竭盡全力地活下去。阿圖·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的中說,清楚一個人的必死性,清楚瞭解醫學的侷限性和可能性,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頓悟。

人生路漫漫,終要學會告別,誰都會離開,就像任何事都會結束是一個道理。沒有人不恐懼離開,但是恐懼卻最沒有用處。

活着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着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

02

既然要找條“活路”,就得先找對活法。有位哲人說過,活着有三個層次,即“活着、體面的活着、明白的活着”。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到的需求層次理論,或許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這三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活着

活着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着。

在過去,餓不着即爲“富”;喫得飽就是“貴”。喫飽飯後,纔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纔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

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喫得飽。

爲了喫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着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干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爲了喫得飽,只是爲了活下去。

·體面的活着

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

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爲家庭、爲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大家都在背地裏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

這樣毫無尊嚴、不被尊重的活着,一點都不“體面”。

我們所說的“體面”,並不是指一定要腰纏萬貫、有顯赫的地位,風風光光地接受別人的“朝拜”。我們所說的“體面”,不過就是活的安心、活的踏實,不坑蒙拐騙、不卑躬屈膝。

在我看來,徐富貴丟了家產後,雖然活得狼狽,但是卻一點不頹唐。他務農養家、攢錢讓兒子讀書、買羊買牛。

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裏,踏踏實實一步印下一個腳印,真真正正活出了體面。

·明白的活着餘華說:“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我們雖活着,卻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貴是難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他告別了青春、離開了父母、送走了妻兒,能牽着一頭叫“富貴”的老牛,與陌生人笑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貴對死的坦然、對苦的釋然,可見一斑。

“生死”本就是一對反義詞,人們在談論“生”時,總是想給它穿上五彩繽紛的大花襖;在談論“死”時,卻不情願地塗上一抹黑墨、染上一片苦難。但,就如阿圖·葛文德所說,“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爲生命圓滿的標誌。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終了。”

是的,我們要好好的活着,明白的活着。既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也要拼盡全力地活着,不要怕孤獨、不要懼慘淡,要懂得珍惜當下,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

就像徐富貴說的那樣,以前自己不懂事,沒發現媳婦家珍那麼善良、那麼賢惠。爲了勸自己不要再賭了,甚至挺着大肚子跪倒在自己面前。而自己卻不知天高地厚地對家珍拳打腳踢。

幸運的是,徐富貴後來明白了,而現實中的我們,卻還在睡夢中不願明白。我們所說的“活的明白”,就是要我們冷靜地看待生死、勇敢地直面慘淡、好好的珍惜當下,在離開之前,拼盡全力的活着。

03

餘華的《活着》發表於1993年,小說以徐富貴一家的聚散離合爲主線,在時代背景下,徐富貴一家經歷了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洗盡鉛華後,只剩下一頭老牛和一位老漢,不禁悲涼油然而生。

小說的敘述方式別具一格,通過局外人聽故事的方式,將徐富貴的一生娓娓道來。用純樸、平實的筆觸,在現實與過去的回憶中來回穿梭。

小說的基調是悲劇的,沒有煽情、也沒有鋪墊,以“哭”爲哀,貫穿故事始終。“嗚嗚地哭”、“吹嗩吶般地哭”、“眼睛裏酸溜溜的”、“差點掉出眼淚來”、“哭得腰裏直抽搐”、笑着笑着就哭了”、“抹着眼淚”、“傷心地哭”、“哇哇哭起來”、“大聲哭起來”、“眼淚刷刷地流出來”、“眼淚在臉上嘩嘩地流”、“哭得肩膀一抖一抖”、“心疼得哭不出來”、“臉上全是淚”、“眼睛溼了”、“淚水滴在我脖子上”、“哭哭笑笑”、“把腰哭疼了”、“想哭都沒有了眼淚”、“哭得蹲了下去”、“噠吧噠吧掉眼淚”……

就這樣,徐富貴平靜地講完了苦難的一生。故事裏的人在哭,聽故事的人也早已淚目。小說以一頭老牛和一個老人耕地開始,結尾又回到老人和老牛的身上。作者像是原地畫了一個圓,告訴人們從哪裏開始,終將會回到了哪去。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下,作者餘華樸實、簡單的句子背後,蘊藏的大道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龍二陷害富貴,騙取了富貴的全部家當。他倒是樂得逍遙,過上了地主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善惡到頭終有報。

土地改革時期,地主都要喫子彈,龍二替富貴喫了五顆子彈,從此再也無福消受自己騙來的果實。

我們總是爲了名利活着,但是又有幾個人在得到名利後,能獨善其身?活着還是要腳踏實地些,傷害別人得來的財富、地位,不會長久。

名垂青史固然好,平凡如粟才更佳。所以說,人還是要活的平常點、活的樸實點、活的體面點。

·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生即是苦,但人又不能被苦難鉗住。徐富貴雖然叫富貴,但是這一生卻充滿苦難。

前半生坐擁萬貫家財、還沒抱熱乎,就拱手讓人;後半生嚐盡了世態炎涼,每次好不容易覺得未來可期時,新的苦難就又會降臨。

他除了面對生活的苦難,想着餵飽肚子以外;還要面臨死別的苦難,親手送走一個又一個親人。

活着,就是要忍受這些苦難,並戰勝這些苦難,這是無法迴避的。沒有經歷過苦難的人生並不完整,像一杯白水,輕飄飄地沒有任何痕跡。

接受苦難,也是接受自己,戰勝苦難,也是給自己找條活路。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徐富貴就是這種能坦然面對慘淡人生的人,所以他熬過來了。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這也許就是餘華老師想表達的態度,“以笑的方式哭”,這是一種多麼通透的活法啊。即便生活再難,也不能失去笑的權利。

即便家人都離去,守着過去的回憶,也能笑着流淚、笑着活下去。04

富貴的苦難,有那個時代的特殊性。反觀我們現在的生活,日子變好了,壽命變長了。但是,卻仍然有很多人不懂怎麼活着。

網絡裏,多的是不靠雙手、靠父母,“巨嬰”般的人類,在奢靡的生活裏,不知所謂。這些人讓我不禁就會想起徐富貴紈絝的前半生。

新聞裏,多的是那些爲了攫取錢財,騙光老人錢財、拐買無知少女,挑戰道德底線與良知的人在興風作浪。這時我不禁就會想起設局騙光富貴家產的龍二。

生活中,那些小事與父母爭吵、大事與愛人“動腦”的糊塗人,完全不知道,這些親密的家人終有一天會離開。就像徐富貴那樣,一個個送走親人,徒留回憶、後悔沒有更加珍惜。餘華說: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

既然無法改變走的結局,就該給自己尋條活路,好好活下去。

我們看完徐富貴的一生,要學習他腳踏實地、靠自己雙手努力活下去的實在;要學習他不偷不搶、不爭不奪,孑然一身的豁達;要學習他直面慘淡、冷靜看待生死、好好活在當下的坦然。

既然來了,就要活下去,既然要活下去,就要好好的活下去。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