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頻繁辭職和就業的話,他的信用就成問題了。”

3月30日,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葛平安在寧波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上說的這句話,在網絡輿論場引起熱議。

頻繁跳槽影響個人信用?浙江人社廳澄清

浙江省人社廳副廳長葛平安座談會上的發言 圖片截自江蘇公共新聞頻道

4月2日,江蘇公共新聞頻道《通天下》欄目播出的節目中提到,浙江省人社廳副廳長葛平安透露,正在推進人社信用體系建設,頻繁辭職和就業將成問題。

4日,經濟觀察網就此事致電浙江省人社廳,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說正常跳槽就會影響個人信用分,而是指惡意頻繁跳槽等行爲或受影響。

據悉,目前浙江寧波人社部門的智慧中心已經將寧波市有社保卡的1000萬人員信息建庫。

3月30日,浙江省人力社保專家和企業人士在寧波舉行座談。期間,企業人士認爲招工難,留住人才也很難。

一名與會的人力資源總經理表示,企業可以提前一個月(通知)員工離職,但是要賠經濟補償金;如果不這麼做,還要賠雙倍,(屬於)違法解除。但是員工要走,說真的我們現在一點辦法都沒有。

對此,葛平安稱,員工要走,接下來也有制約措施。浙江省馬上要推進人社的信息體系建設,對單位和個人都要建立信用體系。個人老是頻繁地辭職和就業的話,那肯定他的信用成問題了。

4日,經濟觀察網就此事致電浙江省人社廳,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正常的跳槽肯定不會影響信用,有些人如果專門運用惡意、濫用跳槽的方式,從單位那裏索要一些經濟補償金等,這些人的信用纔會受到影響。打算推進人社的信息體系建設也是針對惡意的跳槽。”

該工作人員同時表示,目前,人社的信息體系還沒有建立,還處在研究的過程中。如果要制定此類細則,也會聽取企業和個人的意見。

頻繁跳槽影響個人信用?浙江人社廳澄清

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人才交流大會。@視覺中國

據央視網4日稱,過去媒體也曾報道,中小企業是勞動糾紛的頻發地,也是“職場碰瓷”最大的受害羣體。有人2年換了近20個工作,先後狀告15家公司違反勞動法用工規定,被冠以“碰瓷式職業維權人”的稱號。

事實上,今年1月24日,人社部也曾表示稱人社部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之一便是推進信息化建設。包括建設人社信用、社保卡線上服務等全國性信息化基礎平臺,加快推進人社領域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與國家基礎信息庫數據共享交換、與國家政務服務等平臺實現對接。啓動建設人社信用黑名單數據庫並開展試點應用。

疑慮未消:何爲“惡意跳槽”?如何界定?

不過,浙江省的這段回應顯然也不能終止外界的討論。這一話題仍在繼續發酵。

澎湃新聞4日刊發一則評論稱,浙江省人社廳的回應又牽出了新問題:什麼叫做惡意頻繁跳槽?這個問題如果不釐清,這套信用評分體系很難建立公信力。

評論指出,曾有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勞動法出臺的20年間,全國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從最初的3萬多件發展到30多萬件,中小企業成爲“職場碰瓷”最大的受害羣體。

比如有人換了11家公司,提起訴訟8次;有人兩年內換了近20個工作,先後狀告15家公司。這些人碰瓷的嫌疑很大,但似乎很難從這些個案中提煉出足夠精確的模式,而不傷及無辜。一年換多少次工作算頻繁,顯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不能排除有些人純粹是運氣不好才接連遇到垃圾僱主,再給他們貼上“惡意跳槽”的標籤豈不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脫離比例談樣本是耍流氓。勞動爭議案件二十年增加十倍未見得是反常現象,因爲法治建設推進,維權意識普及都會使案件量增加。如果爲了制約極少數碰瓷者而給把所有跳槽者都視爲懷疑對象,分三六九等打上標籤,則非常不公平。

更恰當的做法,不是一發現一個人有“頻繁跳槽”的跡象就打上不可信的標籤,而是建立一套雙向可視的中介信息系統,將僱主和求職者雙方有嫌疑的信息都標註出來,並提示“僅供參考”。信息對稱至關重要,僱主能查求職者,求職者也要能查僱主。

評論還稱,儘管人社廳事後的回應似乎讓人們緩解了一點擔憂,但假如當時在座談會現場除了企業主代表還有職工代表發言,那麼爭議可能本不會那麼強烈。

此外,還必須注意的是,不管人社信用評分體系的初衷有多好,在收集信息時必須以剋制爲首要原則,對公民的個人隱私抱有足夠的敬畏,不必要的信息堅決不能收集。相關部門還要負起信息保護的職責,對可能發生的信息泄露做好防範,設立罰則。如果做不到這些,這套評分體系不如沒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