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定的时期,加大对某些领域与行业的投资可以为将来的经济增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可以提升未来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使这个庞大的中国市场变得更加有韧性,可以更好地对付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后果。其实,外媒对中国的分析仍然容易局限在静态的认知上,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政府这一轮调控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没有预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因为这一轮调控而变得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后劲可能更足。

  丁一凡:外媒总喜欢静态认知中国经济

  随着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数据公布,外界评论纷至沓来。一方面,外国媒体承认中国经济在走向复苏。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第一季度6.4%的GDP增长应该说是很可观的。另一方面,外媒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表示了忧虑。他们认为,这是政府动用压倒性的力量来提振经济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债务长期攀升,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增长。

  其实,外媒对中国的分析仍然容易局限在静态的认知上,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政府这一轮调控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没有预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会因为这一轮调控而变得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后劲可能更足。

  经济学认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的边际收益一定会递减。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回升靠的是中国政府的刺激计划,其刺激效果肯定不如上一轮。况且,如果这一轮刺激再度引发债务激增,引发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腾起,未来市场一定会有更加激烈的反应。

  然而,外界在评论中国政府这一轮调控时,恰恰忽视了“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假设。

  事实上,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放缓,除了经济转型、结构性调整、经济去杠杆过程叠加在一起的后果外,也有某种担忧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心理作用。人们预期,贸易摩擦会导致出口大幅下降,出口部门收入下降,失业增长,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等等。

  结果一年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未降反增,甚至对美的贸易顺差也在继续扩大。这充分说明了中美经贸关系的互补性与相互依赖性。因此,当投资者的这种心理预期没有实现时,人们就不太会对中美贸易谈判中的变化恐慌了。

  那么,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是否也可推论,外界对中国政府这一轮措施的推测,也同样建立在某种错误的假设上。他们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就显得格外“杞人忧天”。

  中国的刺激经济计划已经脱离了“大水漫灌”的时代,进入了“精准投资”阶段。比如,刺激经济计划肯定要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但这一轮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会重复以前的那些投资项目。在5G通讯基础设施方面、在城市地铁、环保设施、工业除污设备等方面投资,除了会有利润收入外还会有各种其他好处。这些也是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再比如,我们消除绝对贫困的战役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需要扩大对社会某些群体的资助,帮助他们更快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这些也需要加大财政与金融扶助的投入,也会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在特定的时期,加大对某些领域与行业的投资可以为将来的经济增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可以提升未来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使这个庞大的中国市场变得更加有韧性,可以更好地对付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后果。这也证明中国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能力。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近30%,中国经济复苏对全世界都是个好消息,何必带着酸葡萄心理,盼着它“脆弱”呢?(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亿阳讲席教授)

  (本文来自于环球网)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