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定的時期,加大對某些領域與行業的投資可以爲將來的經濟增長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可以提升未來中國社會的消費能力,使這個龐大的中國市場變得更加有韌性,可以更好地對付未來世界可能出現的新的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後果。其實,外媒對中國的分析仍然容易侷限在靜態的認知上,他們沒有看到中國政府這一輪調控與以前有什麼不同,沒有預測到中國經濟的增長會因爲這一輪調控而變得基礎更加牢固,發展後勁可能更足。

  丁一凡:外媒總喜歡靜態認知中國經濟

  隨着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的數據公佈,外界評論紛至沓來。一方面,外國媒體承認中國經濟在走向復甦。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第一季度6.4%的GDP增長應該說是很可觀的。另一方面,外媒又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表示了憂慮。他們認爲,這是政府動用壓倒性的力量來提振經濟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債務長期攀升,甚至會影響到未來經濟的增長。

  其實,外媒對中國的分析仍然容易侷限在靜態的認知上,他們沒有看到中國政府這一輪調控與以前有什麼不同,沒有預測到中國經濟的增長會因爲這一輪調控而變得基礎更加牢固,發展後勁可能更足。

  經濟學認爲,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的邊際收益一定會遞減。因此,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回升靠的是中國政府的刺激計劃,其刺激效果肯定不如上一輪。況且,如果這一輪刺激再度引發債務激增,引發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騰起,未來市場一定會有更加激烈的反應。

  然而,外界在評論中國政府這一輪調控時,恰恰忽視了“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一假設。

  事實上,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放緩,除了經濟轉型、結構性調整、經濟去槓桿過程疊加在一起的後果外,也有某種擔憂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心理作用。人們預期,貿易摩擦會導致出口大幅下降,出口部門收入下降,失業增長,從而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金融危機爆發等等。

  結果一年下來,中國的出口貿易未降反增,甚至對美的貿易順差也在繼續擴大。這充分說明了中美經貿關係的互補性與相互依賴性。因此,當投資者的這種心理預期沒有實現時,人們就不太會對中美貿易談判中的變化恐慌了。

  那麼,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是否也可推論,外界對中國政府這一輪措施的推測,也同樣建立在某種錯誤的假設上。他們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也就顯得格外“杞人憂天”。

  中國的刺激經濟計劃已經脫離了“大水漫灌”的時代,進入了“精準投資”階段。比如,刺激經濟計劃肯定要擴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但這一輪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會重複以前的那些投資項目。在5G通訊基礎設施方面、在城市地鐵、環保設施、工業除污設備等方面投資,除了會有利潤收入外還會有各種其他好處。這些也是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

  再比如,我們消除絕對貧困的戰役已經到了攻堅階段,需要擴大對社會某些羣體的資助,幫助他們更快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徑。這些也需要加大財政與金融扶助的投入,也會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在特定的時期,加大對某些領域與行業的投資可以爲將來的經濟增長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可以提升未來中國社會的消費能力,使這個龐大的中國市場變得更加有韌性,可以更好地對付未來世界可能出現的新的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後果。這也證明中國人對經濟運行規律的把握能力。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近30%,中國經濟復甦對全世界都是個好消息,何必帶着酸葡萄心理,盼着它“脆弱”呢?(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本文來自於環球網)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