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無缺(珞思影視研究組)

兩年前,《雞毛飛上天》將白玉蘭最佳男女主角悉數收入囊中,成就了現實主義題材的高光時刻。精益求精的編劇申捷曾經表示,“寫《雞毛飛上天》的時候,我也是第一次接觸寫這種改革劇,說實話過程中也有不少波折,也有一些我不那麼滿意的段落。那《在遠方》我就想寫一個特別有情感、人物關係更緊密、更有實在感的東西。”

9月22日,由中宣部指導、國家廣電總局參與籌備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之作《在遠方》迎來首播,並在浙江衛視創下CSM59城收視率1.436%的開門紅。

和《雞毛飛上天》聚焦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有所不同,《在遠方》取材於1999年到2019年的20年時代變遷,劇講述了底層快遞員姚遠(劉燁飾)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緊抓機遇,開創遠方快遞,幾經浮沉,在此過程中與路曉歐(馬伊琍飾)互相成就,最終成爲快遞行業領軍人物的故事。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在申捷看來,這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是真正的中國新時代的開啓,他特別想把讓每個中國人這二十年來的回憶整理一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特別難寫的。爲什麼難寫?是因爲我們正在經歷,它讓我們眼花繚亂,它沒有經過沉澱”。他說,“我不知道成功不成功,但是我相信觀衆朋友會在《在遠方》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向未知進軍是我現在最大的挑戰,

也是最大的動力”

《在遠方》是金牌編劇申捷和製片人吳家平繼《雞毛飛上天》之後,再度攜手打造的現實主義扛鼎之作,並將目光聚焦在了快遞與互聯網浪潮。

“之所以選擇快遞和互聯網,是因爲只有它們才能更好地展現祖國20年來的鉅變,這兩個行當輻射了我們民生的每一個角落,輻射了360行,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的靈感是從這兒來的”,申捷說。

劇本是創作的起點和靈魂。因爲劇中涉及不少頂尖企業家的形象,在製片人吳家平的幫助下,申捷採訪了中國快遞行業和電商行業的衆多人士。他表示,創作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將時代與個人的情感、命運融爲一體。

申捷的採訪的辦法是每五集重寫三遍,“因爲當你注重大時代變遷的時候,你會丟掉個人的情感;當你和個人情感、個人命運糾纏的時候,會發現大時代的背景又遠離了。所以,你必須要一遍一遍地推翻自己。”

在這部劇中,既有生活的沉浸,也有時代的俯瞰,它深刻再現了互聯網全面普及、電商蓬勃發展、民營快遞百花齊放等切實改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講述了創業羣體在面對資本、感情等重重壓力下的艱難選擇,也展示了新興工種與傳統行業的新舊衝突,還串聯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等重大節點和事件。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透過人物的命運起伏,相信每個觀衆都能回溯自己這二十年來和祖國一路同行的步伐。

申捷坦言,非典的部分是他特別喜歡的。當年,很多人都經歷過宿舍樓、教學樓、辦公樓戒嚴,大家在7天或14天的時間裏被封閉在一起,即便不常交往的人也會產生特殊的情感,“寫非典的時候,我原本設立了一個開放的社會視角,但後來我發現,它無法把主人公命運、個性的矛盾衝突展現出來,我最終興奮地找到了那個封閉的小院,就是眼看就要爆發矛盾了,他們被戒嚴了,當這幾個主人公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裏發生一切的時候,化學反應是非常大的。”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包括汶川地震,呈現了一些比較有思辨的事件。比如說姚遠他們在搶救的時候,發現老人孩子在挨凍,解放軍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那些人,然後姚遠發現了一些散落的包裹,於是就拆開,把棉服給有需要的人穿上。從職業道德來講,這是絕對錯誤的,因爲快遞行業絕對不能私拆快件,那麼這就符合就是我們最近幾年的反思,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不能一以貫之,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這個時代,其實會有很多問題你不能夠簡單地去判定,你必須要充滿思辨地去看它。儘管最後姚遠真誠地道歉也正常地賠償,但是他當時所做的一切,其實是對的。”

以前的戲,申捷還會考慮怎麼適應市場,但是這次他做了一些冒險和實驗,“以前的成功,不意味着下一步的成功,何況這次我沒有按常理出牌。對當代戲呢,我有我的執着,我一直想把這塊兒給補上,就是想寫出那股勁!所以這次沒有妥協,完全按照自己對時代的思考,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又充滿刺激,向未知進軍是我現在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動力。”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寫角色的時候就是奔着劉燁,

他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申捷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付諸筆墨,將時代的傳奇變成了精彩的劇本。導演陳昆暉、主演劉燁等多位主創都表示,第一次讀到劇本,就被強烈吸引了,劉燁更表示如果不接這個角色,他會“非常後悔”。

劉燁曾對申捷開玩笑:“哥,你寫的這個角色跟我太像了!”申捷透露,其實自己寫姚遠這個人物的時候,就是奔着劉燁去的,“我寫完了以後就告訴投資方,一定要找到他,因爲劉燁身上有一股勁,一股不服輸的勁兒,而且他的氣質特別有那種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東西,樸實之中還透着倔強。姚遠這個人物,不斷跌倒、不斷爬起,他有他的草根性,但他又不甘於人生的現狀,總想突圍,總是做超出自己現有能力的工作,就像這部劇的名字一樣,他的夢想永遠在遠方!”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劇中,於1999年高中畢業的姚遠在走南闖北中發現快運契機,邁上創業之路,在香港創建了遠方快遞,隨後經歷了一系列風雨的洗禮。2014年,國家正式全面放開快遞政策,姚遠主營的傳統私人快遞業務遭到新興電商的大力衝擊,但姚遠審時度勢,迅速推行“遠方”無人智能快遞,面對海歸商人劉雲天的競爭,姚遠頻出奇招。在新的時代機遇下,姚遠面對資本和同行兩個陣營的壓力,被風浪無情拍打,但他百折不撓、勇敢面對……

“我特別喜歡這個片名,就是唯有理想在遠方呼喚,我們才能不被現實中的坑坑窪窪絆倒,不被誘惑牽絆”,申捷希望更進一步傳遞的是,“蹉跎和成績都已經屬於過去了,當下就是要面對一個又一個難關,只有不斷超越它,光榮和夢想纔會出現在遠方。我覺得對於國家、對於個人皆是如此。”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馬伊琍在劇中扮演路曉歐。職場上的她,堅強傲骨,犀利冷酷;在面對愛情,她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申捷表示,這次的女主角也沒有按傳統電視劇的路數,而是塑造了一個內心特別強大的女性,“她可以幫助愛的人,在你困苦的時候我可以拉住你、陪伴你,但是當認爲你已經變得不是我愛的那個人了,就會毅然轉身。馬伊琍充分地把這一點展現出來了。”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其實我在這次創作裏面給自己提了一個難題”,申捷介紹,從感情線上來講,他沒有選擇一直愛到底的方式,主人公的愛情是分分合合,以至於有提前觀劇的年輕觀衆感慨“申老師這部劇太虐了!”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創作需要你守住孤獨,

沉下心回到屬於自己的檯燈下”

從《虎媽貓爸》到《白鹿原》,到《雞毛飛上天》,這幾年來申捷佳作頻出,以至於這次的《在遠方》,廣大觀衆報以了極高的期待。

回望自己的創作之路,申捷坦言,“剛畢業的時候,我也曾被各種聲音困擾過,也被自己的小兒女情長糾纏過,那時候投資方還有專家老師經常評論說,我的作品有學生氣,我也老拿出一副搞藝術的姿態去弱弱地反駁他們,直到我看到一句話——所謂經典,就是讓我們離開有限的自己,去擁抱更廣袤的世界。我的切身體會是,只有當創作者放下小我的偏好,擺脫執念,去看一件事、一個人、一個時代,你才能體會更多人的悲苦喜樂,當你的心能夠與大衆同在的時候,作品的杯水風波也就可以避免,這是我這兩年最大的一個感受。”

在創作現實主義題材的路上,申捷認爲“提煉生活的真”和“尋求人性的美”對他來說是必經之路,這兩條缺一不可。他多次提到,現實主義創作尤其是注重三點,首先是直面矛盾,其次播撒希望,最後是釀造情懷。

《在遠方》的取材上到老總,下到營業部的小哥,作品80%是來源於他們的真實事例。申捷相信,凡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包括互聯網,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劇中還特別塑造了路中祥這樣一個敢於擔當、與時俱進的郵政幹部角色,“作爲一名郵政官員,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郵政事業,他深愛自己的職業,深愛這片土地,也正因爲以他爲代表的郵政幹部主動探索,包容和指導姚遠的遠方快遞,纔會出現物流快遞欣欣向榮的局面,我想通過路中祥這個角色,展現快遞行業走到今天,與郵政的推動和扶持是分不開的,這是一條共同探索出的改革之路。”

編劇申捷:《在遠方》可以看到我這兩年所有的反思和吶喊

“電視劇當然需要溫情,但是更需要直面社會矛盾。電視劇當然需要描繪人的苦難和煎熬,但是更需要告訴觀衆希望所在。當你不認真地去面對時代的時候,時代反過來就會蔑視你”。

提到自己的創作心得,申捷認爲不過是忠於內心,同時要分清內心中“小我”和“大我”的區別,“我們往往以爲內心中的一個聲音就是自己的,其實不是。要學會與時代共振,與大衆共振,體驗生活對創作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能及時體現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後纔會浮現,創作需要你守住孤獨,沉下心回到屬於自己的檯燈下,有心栽花和無心插柳是共生的。因此,我每次面對師弟師妹的時候會特別告訴他們,趁少年多遊歷,中年的時候才能夠沉澱,然後任想象力在內在空間馳騁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