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2019年1 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爲應納稅所得額。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

(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在納稅人本年度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本年度扣除不完的,不得結轉以後年度扣除。

本辦法所稱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

第三條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遵循公平合理、簡便易行、切實減負、改善民生的原則。

第四條根據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支出變化情況,適時調整專項附加扣除範圍和標準。

第二章 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

第五條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前款所稱學前教育包括年滿3歲至小學入學前教育。學歷教育包括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第六條受教育子女的父母分別按扣除標準的50%扣除;經父母約定,也可以選擇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標準的100%扣除。具體扣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得變更。

第三章 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

第七條納稅人接受學歷繼續教育的支出,在學歷教育期間按照每年4800元(每月400元)定額扣除。納稅人接受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支出,在取得相關證書的年度,按照每年3600元定額扣除。

第八條個人接受同一學歷教育事項,符合本辦法規定扣除條件的,該項教育支出可以由其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支出扣除,也可以由本人按照繼續教育支出扣除,但不得同時扣除。

第四章 大病醫療專項附加扣除

第九條一個納稅年度內,在社會醫療保險管理信息系統記錄的(包括醫保目錄範圍內的自付部分和醫保目錄範圍外的自費部分)由個人負擔超過15000元的醫藥費用支出部分,爲大病醫療支出,可以按照每年60000元標準限額據實扣除。大病醫療專項附加扣除由納稅人辦理彙算清繳時扣除。

第十條納稅人發生的大病醫療支出由納稅人本人扣除。

第十一條納稅人應當留存醫療服務收費相關票據原件(或複印件)。

第五章 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

第十二條納稅人本人或配偶使用商業銀行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爲本人或其配偶購買住房,發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在償還貸款期間,可以按照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標準定額扣除。非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納稅人不得扣除。納稅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扣除。

第十三條經夫妻雙方約定,可以選擇由其中一方扣除,具體扣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得變更。

第十四條納稅人應當留存住房貸款合同、貸款還款支出憑證。

第六章 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

第十五條納稅人本人及配偶在納稅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沒有住房,而在主要工作城市租賃住房發生的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

(一)承租的住房位於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標準爲每年14400元(每月1200元);

(二)承租的住房位於其他城市的,市轄區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扣除標準爲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

(三)承租的住房位於其他城市的,市轄區戶籍人口不超過100萬(含)的,扣除標準爲每年9600元(每月800元)。

第十六條主要工作城市是指納稅人任職受僱所在城市,無任職受僱單位的,爲其經常居住城市。城市範圍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地區、州、盟)全部行政區域範圍。

夫妻雙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夫妻雙方主要工作城市不相同的,且各自在其主要工作城市都沒有住房的,可以分別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第十七條住房租金支出由簽訂租賃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

第十八條納稅人及其配偶不得同時分別享受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和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

第十九條納稅人應當留存住房租賃合同。

第七章 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

第二十條納稅人贍養60歲(含)以上父母以及其他法定贍養人的贍養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

(一)納稅人爲獨生子女的,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二)納稅人爲非獨生子女的,應當與其兄弟姐妹分攤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扣除額度,分攤方式包括平均分攤、被贍養人指定分攤或者贍養人約定分攤,具體分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得變更。採取指定分攤或約定分攤方式的,每一納稅人分攤的扣除額最高不得超過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並簽訂書面分攤協議。指定分攤與約定分攤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攤爲準。納稅人贍養2個及以上老人的,不按老人人數加倍扣除。

第二十一條其他法定贍養人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經去世,實際承擔對祖父母、外祖父母贍養義務的孫子女、外孫子女。

第八章 徵收管理

第二十二條納稅人向收款單位索取發票、財政票據、支出憑證,收款單位不得拒絕提供。

第二十三條 納稅人首次享受專項附加扣除,應當將相關信息提交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扣繳義務人應儘快將相關信息報送稅務機關,納稅人對所提交信息的真實性負責。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向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提供相關信息。

前款所稱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包括納稅人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被贍養老人等個人身份信息,以及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與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

第二十四條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向稅務部門提供或協助覈實以下與專項附加扣除有關的信息:

(一)公安部門有關身份信息、戶籍信息、出入境證件信息、出國留學人員信息、公民死亡標識等信息;

(二)衛生健康部門有關出生醫學證明信息、獨生子女信息;

(三)民政部門、外交部門、最高法院有關婚姻登記信息;

(四)教育部門有關學生學籍信息(包括學歷繼續教育學生學籍信息)、或者在相關部門備案的境外教育機構資質信息;

(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有關學歷繼續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學生學籍信息、職業資格繼續教育、技術資格繼續教育信息;

(六)財政部門有關繼續教育收費財政票據信息;

(七)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有關房屋租賃信息、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有關住房公積金貸款還款支出信息;

(八)自然資源部門有關不動產登記信息;

(九)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有關住房商業貸款還款支出信息;

(十)醫療保障部門有關個人負擔的醫藥費用信息;

(十一)其他信息。

上述數據信息的格式、標準、共享方式,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商有關部門確定。

有關部門和單位擁有專項附加扣除涉稅信息,但拒絕向稅務部門提供的,由稅務部門提請同級國家監察機關依法追究其主要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第二十五條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納稅人提供的信息計算辦理扣繳申報,不得擅自更改納稅人提供的相關信息。

扣繳義務人發現納稅人申報虛假信息的,應當提醒納稅人更正;納稅人拒不改正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告知稅務機關。

第二十六條稅務機關覈查專項附加扣除情況時,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覈查。

覈查時首次發現納稅人拒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資料憑據的,應通報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五年內再次發現上述情形的,記入納稅人信用記錄,會同有關部門實施聯合懲戒。

第九章 附則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所稱父母,是指生父母、繼父母、養父母。本辦法所稱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繼子女、養子女。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比照本辦法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外籍個人如果符合子女教育、繼續教育、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條件,可選擇按上述項目扣除,也可以選擇繼續享受現行有關子女教育費、語言訓練費、住房補貼的免稅優惠,但同一類支出事項不得同時享受。

第二十九條具體操作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條本辦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

劃重點

納稅人本人或配偶發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可按每月1000元標準定額扣除;

住房租金根據納稅人承租住房所在城市的不同,按每月800元到1200元定額扣除;

納稅人贍養60歲(含)以上父母的,按照每月2000元標準定額扣除。

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在學歷教育期間按照每年4800元(每月400元)定額扣除;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支出,在取得相關證書的年度,按照每年3600元定額扣除。

一個納稅年度內,在社會醫療保險管理信息系統記錄的,包括醫保範圍內的自付和醫保範圍外的自費,由個人負擔超過15000元的醫藥費用支出部分,爲大病醫療支出,可以按照每年60000元標準限額據實扣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個人所得稅法第一條所稱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是指因戶籍、家庭、經濟利益關係而在中國境內習慣性居住;所稱從中國境內和中國境外取得的所得,分別是指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和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

在中國境內居住的時間按照在中國境內停留的時間計算。

第三條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下列所得,不論支付地點是否在中國境內,均爲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

(一)因任職、受僱、履約等而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

(二)在中國境內開展經營活動而取得與經營活動相關的所得;

(三)將財產出租給承租人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四)許可各種特許權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五)轉讓中國境內的不動產、土地使用權取得的所得;轉讓對中國境內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投資形成的權益性資產取得的所得;在中國境內轉讓動產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六)由中國境內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以及居民個人支付或負擔的稿酬所得、偶然所得;

(七)從中國境內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居民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第四條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居民個人,在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年度連續不滿五年的,或滿五年但其間有單次離境超過30天情形的,其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經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可以只就由中國境內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居民個人支付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在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年度連續滿五年的納稅人,且在五年內未發生單次離境超過30天情形的,從第六年起,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五條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且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不超過90天的個人,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由境外僱主支付並且不由該僱主在中國境內的機構、場所負擔的部分,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六條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所稱各項個人所得的範圍:

(一)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僱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僱有關的其他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指個人從事勞務取得的所得,包括從事設計、裝潢、安裝、製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諮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三)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五)經營所得,是指:

1.個人通過在中國境內註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

2.個人依法取得執照,從事辦學、醫療、諮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

3.個人承包、承租、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

4.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股權等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性質的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是指個人出租不動產、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不動產、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九)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

個人取得的所得,難以界定應納稅所得項目的,由主管稅務機關確定。

第七條對股票轉讓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辦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行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八條個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和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所得爲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註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無憑證的實物或者憑證上所註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參照市場價格覈定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爲有價證券的,根據票面價格和市場價格覈定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爲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的,參照市場價格覈定應納稅所得額。

第九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國債利息,是指個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稱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是指個人持有經國務院批准發行的金融債券而取得的利息。

第十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三項所稱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是指按照國務院規定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院士津貼,以及國務院規定免納個人所得稅的其他補貼、津貼。

第十一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四項所稱福利費,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困難個人的生活補助費;所稱救濟金,是指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支付給個人的生活困難補助費。

第十二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所稱依照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規定免稅的所得。

第十三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所稱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包括個人繳付符合國家規定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購買符合國家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支出,以及國務院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項目。

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以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爲限額。一個納稅年度扣除不完的,不結轉以後年度扣除。

第十四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三項所稱成本、費用,是指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各項直接支出和分配計入成本的間接費用以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稱損失,是指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

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未提供完整、準確的納稅資料,不能正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由主管稅務機關覈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第十五條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夥企業個人合夥人以及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的個人,以其每一納稅年度來源於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及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的所得,減除費用六萬元、專項扣除以及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爲應納稅所得額。

第十六條個人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財產用於捐贈、償債、贊助、投資等用途的,應當視同轉讓財產並繳納個人所得稅,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七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財產原值,按照下列方法計算:

(一)有價證券,爲買入價以及買入時按照規定交納的有關費用;

(二)不動產,爲建造費或者購進價格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三)土地使用權,爲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開發土地的費用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四)機器設備、車船,爲購進價格、運輸費、安裝費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其他財產,參照前款規定的方法確定財產原值。

納稅人未提供完整、準確的財產原值憑證,不能正確計算財產原值的,由主管稅務機關覈定其財產原值。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所稱合理費用,是指賣出財產時按照規定支付的有關稅費。

第十八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第六項所稱每次,按照下列方法確定:

(一)財產租賃所得,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爲一次;

(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紅利時取得的收入爲一次;

(三)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該項收入爲一次;

(四)非居民個人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屬於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爲一次;屬於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爲一次。

第十九條財產轉讓所得,按照一次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餘額,計算納稅。

第二十條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人共同取得同一項目收入的,應當對每個人取得的收入分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減除費用後計算納稅。

第二十一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三款所稱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是指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贈;所稱應納稅所得額,是指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

第二十二條居民個人從境內和境外取得的綜合所得或者經營所得,應當分別合併計算應納稅額;從境內和境外取得的其他所得應當分別單獨計算應納稅額。

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及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在境外營業機構的虧損,不得抵減境內營業機構的盈利。

第二十三條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條所稱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是指居民個人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依照該所得來源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繳納並且實際已經繳納的所得稅稅額;所稱依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是居民個人境外所得已繳境外個人所得稅的抵免限額。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來源於一國(地區)抵免限額爲來源於該國的綜合所得抵免限額、經營所得抵免限額、其他所得項目抵免限額之和,其中:

(一)來源於一國(地區)綜合所得的抵免限額=中國境內、境外綜合所得依照個人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計算的綜合所得應納稅總額×來源於該國(地區)的綜合所得收入額÷中國境內、境外綜合所得收入總額;

(二)來源於一國(地區)經營所得抵免限額=中國境內、境外經營所得依照個人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計算的經營所得應納稅總額×來源於該國(地區)的經營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中國境內、境外經營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

(三)來源於一國(地區)的其他所得項目抵免限額,爲來源於該國(地區)的其他所得項目依照個人所得稅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

居民個人在中國境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實際已經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低於依照前款規定計算出的該國家或者地區抵免限額的,應當在中國繳納差額部分的稅款;超過該國家或者地區抵免限額的,其超過部分不得在本納稅年度的應納稅額中扣除,但是可以在以後納稅年度的該國家或者地區抵免限額的餘額中補釦。補釦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第二十四條居民個人申請抵免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當提供境外稅務機關出具的稅款所屬年度的有關納稅憑證。

第二十五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一項所稱關聯方,是指與個人有下列關聯關係之一的個人、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

(一)夫妻、直系血親、兄弟姐妹,以及其他撫養、贍養、扶養關係;

(二)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的直接或者間接控制關係;

(三)其他經濟利益關係。

個人之間有前款第一項關聯關係的,其中一方個人與企業或者其他組織存在前款第二項和第三項關聯關係的,另一方個人與該企業或者其他組織構成關聯方。

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一項所稱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係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

第二十六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控制,是指:

(一)居民個人、居民企業直接或者間接單一持有外國企業10%以上有表決權股份,且由其共同持有該外國企業50%以上股份;

(二)居民個人、居民企業持股比例未達到第一項規定的標準,但在股份、資金、經營、購銷等方面對該外國企業構成實質控制。

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實際稅負明顯偏低,是指實際稅負低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的50%。

居民個人或者居民企業能夠提供資料證明其控制的企業滿足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條件的,可免予納稅調整。

第二十七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三項所稱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是指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爲主要目的。

第二十八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的利息,應當按照稅款所屬納稅年度最後一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同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加5個百分點計算,自稅款納稅申報期滿次日起至補繳稅款期限屆滿之日止按日加收。納稅人在補繳稅款期限屆滿前補繳稅款的,加收利息至補繳稅款之日。

個人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有關資料,配合稅務機關補徵稅款的,利息可以按照前款規定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計算。

第二十九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的納稅調整具體方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第三十條扣繳義務人向個人支付應稅款項時,應當依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預扣或代扣稅款,按時繳庫,並專項記載備查。

前款所稱支付,包括現金支付、匯撥支付、轉賬支付和以有價證券、實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

第三十一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二款所稱全員全額扣繳申報,是指扣繳義務人在扣繳稅款的次月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支付所得個人的有關信息、支付所得數額、扣除事項及數額、扣繳稅款的具體數額和總額以及其他相關涉稅信息資料。

第三十二條個人應當憑納稅人識別號實名辦稅。

個人首次取得應稅所得或者首次辦理納稅申報時,應當向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如實提供納稅人識別號及與納稅有關的信息。個人上述信息發生變化的,應當報告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

沒有中國公民身份號碼的個人,應當在首次發生納稅義務時,按照稅務機關規定報送與納稅有關的信息,由稅務機關賦予其納稅人識別號。

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掌握所得信息並對所得取得過程有控制權的單位爲扣繳義務人。

第三十三條個人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一項所稱取得綜合所得需要辦理彙算清繳,包括下列情形:

(一)在兩處或者兩處以上取得綜合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去專項扣除的餘額超過六萬元;

(二)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一項或者多項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去專項扣除的餘額超過六萬元;

(三)納稅年度內預繳稅額低於應納稅額的。

納稅人需要退稅的,應當辦理彙算清繳,申報退稅。申報退稅應當提供本人在中國境內開設的銀行賬戶。

彙算清繳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第三十四條居民個人因移居境外註銷中國戶籍,應當向稅務機關申報下列事項:

(一)註銷戶籍當年的綜合所得、經營所得彙算清繳的情況;

(二)註銷戶籍當年的其他所得的完稅情況;

(三)以前年度欠稅的情況。

第三十五條納稅人辦理納稅申報的地點以及其他有關事項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第三十六條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時,可以向扣繳義務人提供專項附加扣除有關信息,由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時辦理專項附加扣除。納稅人同時從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並由扣繳義務人辦理專項附加扣除的,對同一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納稅人只能選擇從其中一處扣除。

居民個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當在彙算清繳時向稅務機關提供有關信息,辦理專項附加扣除。

第三十七條暫不能確定納稅人爲居民個人或者非居民個人的,應當按照非居民個人繳納稅款,年度終了確定納稅人爲居民個人的,按照規定辦理彙算清繳。

第三十八條對年收入超過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數額的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稅務機關不得采取定期定額、事先覈定應稅所得率等方式徵收個人所得稅。

第三十九條納稅人可以委託扣繳義務人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辦理彙算清繳。

第四十條納稅人發現扣繳義務人提供或者扣繳申報的個人信息、所得、扣繳稅款等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有權要求扣繳義務人修改。扣繳義務人拒絕修改的,納稅人可以報告稅務機關,稅務機關應當及時處理。

扣繳義務人發現納稅人提供的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可以要求納稅人修改,納稅人拒絕修改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報告稅務機關,稅務機關應當及時處理。

第四十一條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期限,留存與納稅有關的資料備查。

第四十二條稅務機關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對納稅人提供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進行抽查。在彙算清繳期結束前發現納稅人報送信息不實的,稅務機關責令納稅人予以糾正,並通知扣繳義務人;在當年彙算清繳期結束前再次發現上述問題的,依法對納稅人予以處罰,並根據情形納入有關信用信息系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施聯合懲戒。

第四十三條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稅務機關可以不予辦理退稅:

(一)納稅申報或者提供的彙算清繳信息,經稅務機關覈實爲虛假信息,並拒不改正的;

(二)法定彙算清繳期結束後申報退稅的。

對不予辦理退稅的,稅務機關應當及時告知納稅人。

納稅人申報退稅,稅務機關未收到稅款,但經稅務機關覈實納稅人無過失的,稅務機關應當爲納稅人辦理退稅。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第四十四條下列單位和個人,應當向稅務機關提供或者協助覈實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

(一)公安、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教育、衛生、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醫療保障等與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相關的部門;

(二)納稅人任職或者受僱單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

(三)與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有關的其他單位和個人。

前款第一項規定的部門應當按照相應的數據格式和標準與稅務機關共享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

第四十五條所得爲人民幣以外貨幣的,按照辦理納稅申報或扣繳申報的上一月最後一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摺合成人民幣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年度終了後辦理彙算清繳的,對已經按月、按季或者按次預繳稅款的人民幣以外貨幣所得,不再重新折算;對應當補繳稅款的所得部分,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最後一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摺合成人民幣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第四十六條 稅務機關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的規定付給扣繳義務人手續費,應當按月填開收入退還書發給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人持收入退還書向指定的銀行辦理退庫手續。

第四十七條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和個人所得稅完稅憑證式樣,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統一制定。

第四十八條本條例自年 月 日起施行。

來源:Panda律師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