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孝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之末,虽然排名最后,却以勇猛著称,被人们列为和项羽齐名,可见他的勇猛非同一般。但这么一个勇猛的人,李克用却最后车裂了他,这不是自毁长城吗?聪明如李克用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李存孝的悲剧是其实是由他自己的性格决定的。也就是说,李存孝从勇猛的打仗中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按照史书记录的故事,撸一撸李存孝的性格。

后梁与晋军的泽州之战中,梁军在城下对守城的李罕之喊话,说他不过是依靠李克用的势力,如今张睿包围太原,潞州归唐,十天之内沙陀族连躲藏的巢穴都找不到,你还不投降看你还依靠谁?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罕之对此有何表示,而是说李存孝听后很生气,挑选了五百精兵绕着梁军的营寨大声呼喊:我,就是沙陀找巢穴的人,等着用你们的肉来犒劳我的将士们,快找个胖的来和我一战!

李存孝如此出言不逊,梁军的骁将邓季筠看不过去,带着一队人马出来迎战。只见李存孝挥舞着他手中的长枪前去,一战就打败了梁军,还生擒了邓季筠。梁军看到李存孝如此勇猛,当天晚上就撤退。李存孝紧追不舍,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勇猛的战斗士形象,争强好胜,不计后果,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就出兵。如果这是对方的激将法呢?李存孝岂不是要吃大亏?

潞州,当时朱温控制下的唐朝任命孙揆前去接管。为了阻止孙揆,李存孝带领三百骑兵,埋伏在孙揆必经的路边等待时机,一举抓获了孙揆。之后,李存孝急攻潞州,葛从周弃城而逃,潞州回到李克用手里。

潞州之战中,李存孝功劳很大,他本人也满以为会接手管理这座城,但李克用却任命康君立接管。“存孝怒,不食者累日。”(《旧五代史李存孝传》)

《新五代史·李存孝传》也有同样的记录:“存孝负其功,不食者数日。”

不管李克用让康君立接管潞州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一个领导者往往是从大局出发,全面衡量,做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而李存孝因为没有被重用就绝食,这说明他做事偏激,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会顾全大局,不会隐瞒自己。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以后的悲剧。

大顺二年,幽州李匡威和镇州王镕南北夹击,眼看有瓜分中山的意思。定州王处存向李克用求救。北方军阀因为利益展开新一轮纷争。李克用派李存孝出兵,又让李存信、李存审协同并战。三月,王镕与王处存、李存孝联军大战,王镕大胜。李存信本来就与李存孝不和,就利用这次战败在李克用那里大肆诋毁李存孝,说他在战场上避重就轻,根本就没有真心作战,一定是有二心。

李存信大概有一点夸大事实,但李存孝可能也确实有观望的态度。《资治通鉴·唐纪七十四》对此有明确记录:“存孝进攻晋州,三日,与其众谋曰:‘张浚宰相,俘之无益;天子禁兵,不宜加害。’乃退五十里而军;浚、建自含口遁去。”

毕竟,此时的李克用势力还比较弱,远没有朱温强大。因此,当李存孝得知李存信的诋毁后心里很是不安,就写信给王镕,要求归顺朱温。“存孝知之,自恃战功,郁郁不平,因致书通王镕,又归款于汴。”(《旧五代史李存孝传》)

从这段记录以来看出,李存孝对自己的战功很在意,甚至是居功自傲,看不起别人。因此,当有人在老板李克用那里说他坏话时,他挤压在心里的怨气一下子都爆发出来,而且越想越不平衡,越想越生气,终于做出了背叛的决定。李存信的诋毁是一个导火索,加速了李存孝不满情绪的爆发。

景福二年,李克用亲率大军出井陉,直逼真定。而这时,李存孝却去见王镕商讨军机。这不是背叛是什么?干儿子居然背叛!是可忍孰不可忍,李克用立刻出兵讨伐李存孝。

李存孝哪里是李克用的对手,很快就败了。他登城认罪并哭着对李克用说,“苟非谗慝离间,曷欲舍父子之恩,转附仇雠之党!儿虽褊狭设计,实存信构陷至此……”(《旧五代史李存孝传》)

李存孝以失败者的身份出现在李克用面前时,又为自己辩解说,“儿立微劳,本无显过,但被人中伤,申明无路,迷昧至此!”。

李存孝一再申明自己是被人陷害,遭人嫉妒,他根本就不明白,走到现在这一步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是他的自以为是和偏执害了他,害他背叛,害他致死,害他执迷不悟。李克用把他押回太原,处以车裂之刑。

其实,李克用本不想杀李存孝,他希望有人为李存孝求情,这样就可以顺势从轻处罚。但是,没有一个人为李存孝求情。

《旧五代史李存孝传》记载,“存孝死,武皇不视事荀日,私憾诸将久之。”

按常理推断,李存孝十几岁开始在李克用军中效力,到他36岁被车裂,期间有20多年的时间与同事并肩作战,按说有几个能为自己求情的朋友吧。事实却是没有。从这一点上可以推测,李存孝人缘有多差。

从个人武力值角度来说,李存孝是个英雄,但他情商很低,这一点和与他齐名的项羽很相似。两人在性格上有很大缺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如此,李存孝也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