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是現實生活,父親不可能永遠藏在裏面沒人發現他,但電影這樣處理,就將地下室這個形象變成了一個隱喻。我還想到,觀衆在看電影的時候,可能會一直同情富人,甚至把自己代入進富人的形象,因爲觀衆往往都會覺得自己很善良,而且未來似乎也很光明。

上週三看了電影《寄生蟲》。以下是一些想法,不專門介紹劇情,只是需要的時候才提一下。

豆瓣上這部電影有一個標籤是喜劇,這指的應該是電影的前半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認爲整部影片中最精彩的地方。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四口人擠在地下室裏爲披薩店摺疊外賣盒子的場景,隨後憑着一連串巧合與創造巧合,欺騙與栽贓陷害,一家人都寄生在了另一個上流階層的家庭中。這部分一氣呵成,行雲流水,讓人大呼過癮,就像犯罪電影裏的神偷分工明確地盜走珠寶一樣。

這一家人並不認爲自己所用的骯髒手段有什麼錯誤,因爲這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就像兒子僞造了自己的學歷,他也不認爲這有什麼錯,而是提前取走自己終將得到的東西。體面的工作與舒適的生活,這一家人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既然夢想是偉大的,用什麼手段都沒有關係。

在一家人志得意滿地享受生活時,終於要樂極生悲了。影片的中間,曾經被陷害而遭到開除的保姆再次出現,發現了一家人的祕密,威脅着要揭發他們。他們曾經踩在腳底下,賴以向上攀爬的底層人,突然把他們掀翻在地。四腳朝天之際,他們才意識到自己依然是賤民,雖然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始終有一層薄薄的隔膜,一戳就死。只要努力就能走到上流社會,這樣的信條終於坍塌了。

影片的這一部分我覺得處理得並不好。因爲影片的前半部分極爲工整,兒子當了家教,幫助女兒當了美術老師,女兒又幫助父親當了司機,父親又幫助母親當了保姆,環環相扣,懸念叢生。而後半部分這一家人似乎智商下線了,被一個昔日的保姆弄得狼狽不堪。我還開過這樣的腦洞:把兒子介紹來的同學,女兒趕走的以前的司機,和父親趕走的以前的保姆,這幾個人之間會不會也有關係,他們會不會是另一個寄生家庭?還有這個建築裏的祕密地下室,會不會是富人的實驗室?

所以我覺得電影的後半部分沒有我自己瞎編的精彩,最後父親殺了男主人,其實是意料之中,很好理解。窮人總是相信,是因爲有富人,所以纔有窮人。事實上,即使沒有富人,窮人依然是窮人。

這部電影的結尾還是很妙的。父親藏身於地下室,不知道能不能走出來,這其實是一個頗具開放性和魔幻感的結尾。如果是現實生活,父親不可能永遠藏在裏面沒人發現他,但電影這樣處理,就將地下室這個形象變成了一個隱喻。他渴望上流社會的大房子,卻只能永遠藏身於地下室。他的兒子知道他在哪裏,卻不能把他救出來。只有真正成爲上流階層,由寄生蟲進化爲完全體,買下這棟房子,他的父親才能大大方方地走出來。這個結尾太精彩了,足以名垂影史,一直被討論下去。

或許有人詬病,電影中的富人形象過於蒼白。電影似乎把富人刻畫得非常善良單純,但現實生活中肯定不是這樣。有人說,這部電影是一個寓言,因此會出現一些理想化的加工。這一點我同意。我還想到,觀衆在看電影的時候,可能會一直同情富人,甚至把自己代入進富人的形象,因爲觀衆往往都會覺得自己很善良,而且未來似乎也很光明。但電影結束的時候,一場夢破碎的時候,他們纔會發現,其實那些鼠頭獐目的窮人們,纔是他們的同類。

這部電影是商業片。我對商業片的定義,是絕大多數觀衆都能看得懂表面的東西。像姜文的《讓子彈飛》就是一部商業片,因爲絕大部分觀衆能看懂表面上的張麻子與黃四郎的鬥智鬥勇,儘管背後的隱喻可能看不懂。《寄生蟲》表面的故事大家都能看得懂,而且還有不少值得討論的橋段、精心設計的細節、現實主義的話題,這應該是大衆心中最好的那類電影,讓觀衆看得過癮又不把觀衆當傻子。如果覺得這部電影有些地方講得太直白了,可能就是商業化的緣故,這種感覺也是對的。

《寄生蟲》是一部可以成爲經典的電影。它絕對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我在上文提到過,影片的後半部分沒什麼懸念,和上半部分的精彩有一定落差。我認爲,完美的電影需要導演充分發揮個人魅力,而不用在意觀衆能否接受。經典的電影應該能穿越時間與空間,觀衆看多少遍也不會膩,每次看都有新感覺。經典電影不一定是完美的,完美的電影也不一定是經典。或許改天我可以寫一寫,經典電影裏不完美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