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很焦慮,孩子與手機、電腦形影不離。遊戲刷父母的卡,瀏覽不健康網站,聊天時污言穢語不斷,沉迷追星,到處噴人……

老師很焦慮,信息傳播越來越快,碎片化信息讓人喪失深度思考能力。有些孩子專注力弱,學習浮於表面,行爲往往受情緒支配,簡單粗暴面對生活,也很脆弱。

解決方法,可能有這四個字:

01

堵(隔離、遠離)

很多家長和老師的第一反應,是沒收手機、遠離電腦,讓孩子收心。

但現在網課要上,作業要查要交,家長有時也很無奈。想隔離孩子與網絡的接觸,似乎堵不住。即使他一時不被隔離,一旦有機會,會發生劇烈反彈。越是打擊,越是上癮。

我們要明白:過去,父母輩通過看書報、看電視來了解社會萬象,整理、總結、收取信息。

現在,孩子從小接觸數碼產品,各種信息觸手可及,方便快捷。信息爆炸是大勢所趨,想要控制,難上加難。

因此,“堵”字,難奏效。

02

篩(篩選、清除)

一些家長認爲,有些信息不適合他們,就不該看,否則會影響思想。所以有綠色上網,各種監控管理。然而,這也有不足的一面:

首先,家長管控孩子的細枝末節、過於擔心上網問題,容易使孩子缺失判斷力。一看暴力的,就會崇尚暴力,一看色情的,就會沉溺其間,一看……結果,孩子玩不好,家長管得累!

其次,分界線很難。國外電影有年齡分級,國內卻很少有這類限制。即使有些遊戲有免沉迷系統,也要求成年,但是真正能篩出的,又有幾人?

再次,孩子總會長大。一旦他進入社會,我們又希望他們有是非觀,有價值觀,有自己的主見。

請問,這樣的能力是個年齡按鈕,一到成年,就會具備嗎?

“篩”,也不是萬能的。

03

導(疏導與指導)

首先,家長陪孩子接觸網絡,勇於互動。

信息爆炸給人們拓寬了知識獲取、人際交往的途徑,甚至是一條捷徑。這條捷徑既能讓孩子獲得想要的,也會讓孩子不再關注必要的。因爲他們社會經驗的限制。

所以,遠離網絡,不是長久之計,反而是飲鴆止渴。

家長要做自我表率。如果家長沉迷於網絡遊戲,沉溺於社交、追劇軟件,迷失於各種真假信息,又怎麼指望孩子能自律、獨立?

反之,家長努力去學習電腦、上網技術。操作中,家長謙遜地向孩子請教,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和挑戰,能促進親子關係。

有些網站嘗試點擊、有些遊戲試玩,瞭解情況,才能真正懂得其吸引人與危害。此時,再提出內容和時間的把關,會更有理有據。

再次,家長帶孩子認識網絡,善於交流。

孩子有好奇心,但自制力、鑑別力較弱,要是不加引導,少則害己,重則在社會上噴人、害人。此時,再教育,爲時已晚。

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認識到網絡是工具,也是一把雙刃劍。

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真實的、多面的信息,關注一件件的時事,但要提醒孩子,注意信息的來源、闡述、論證的過程,關注結論的合理性。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本書、一部電影、但要引導孩子,梳理主次,看到背後的涵義,讓孩子表達,自己也發表看法,這樣能拓寬、加深理解。

在共同探討中,明白網絡不是非黑即白,也瞭解世界的多樣性,慢慢積澱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堵”不如“疏”。“疏”即“導”也。

04

讀(深閱讀、深思考)

齋藤學的《深閱讀》中,談到現代人的精神力量變弱的原因:

“人們忍飢挨餓少了,又沒了過去的學徒制度,劍術和禪道的修行也變得寥寥,教育也迎來了‘全民上大學時代’,競爭也不像以前那樣激烈。可以說,日本兒童面臨考驗的機會大大減少了。”

而一旦踏入社會,情況就會變得完全相反,考驗難度較之從前更高。應屆畢業生被要求的是擁有“立即戰鬥的能力”。也就是說,以20歲爲界,前後環境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所以,他認爲思考能力不可或缺,“能否妥善應對壓力,要能夠迅速抓住事物本質,確定優先順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斷,妥善選擇如何行動的能力。”

深閱讀,能讓人擁有絕對的力量,成爲治病良方。

讀書,很多人以爲只是拓寬知識面,所以覺得上網就能取代讀書。

但讀書,不僅僅是得到信息量,還能深化思想,豐富精神,也就是“深潛力”。

家長自己要做一個深度閱讀者,堅持一個月,讀一本稍微厚一點的書。家長的牀頭,至少要有一兩本“生命之書”“伯樂之書”,翻得滾瓜爛熟。家長的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榜樣,慢慢地,孩子也跟着學會深閱讀。

家長們、老師們,在這個特別漫長的春天裏,我們與孩子一起面臨網絡,既享受着便利,也承受着考驗。讓我們做好榜樣,陪孩子正視挑戰,在網絡裏自如遨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