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件考古界的懸案。

對於很多三國迷來說,“周處”這個名字遠沒有關羽、張飛、陸遜這些三國英雄人物的知名度高,但作爲東吳的無難都督和西晉的建威將軍,周處在教科書上的知名度卻非常高。

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周處的父親是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靠詐降計策大敗曹魏名將曹休,打贏了三國曆史上著名的石亭之戰,正是憑藉這次戰役的勝利,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完成了三國最後一塊帝王拼圖。

與周魴相比,身爲兒子的周處首次成名卻不是靠軍事才能,而是靠“周處除三害”這一典故。年輕時的周處自恃出身世家,橫行鄉里,被百姓稱爲“三害”(另兩害是南山猛虎、長橋蛟龍),後來周處幡然醒悟,殺蛟龍、除虎患,改過自新。“周處除三害”也成爲中國歷史上浪子回頭的經典範例,被編入了小學語文課本。

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而周處的第二次“出名”則是考古學家在他的墓葬中發現了穿越物。

1952年12月,江蘇宜興精一中學在整修操場時意外掘出一座古墓,華東文物工作隊緊急進駐後發現,墓葬主人爲三國至西晉名臣周處,可惜墓葬已遭遇多次盜掘,但還是在人骨架中部發現了17件帶有鏤空花紋的金屬帶飾,考古專家按慣例將樣本送到南京大學化學系進行成分檢測。

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檢測出的結果卻讓中外專家爲之一振,因爲樣本中85%的成分爲鋁,而衆所周知,鋁是一種極難冶煉的金屬,直到1825年,丹麥化學家奧斯特才首次從無水氯化鋁中還原出幾毫克金屬鋁,而鋁的大規模提煉要到1886年電解制發明之後了。

所以,鋁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而生活在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周處墓中發現的鋁,無疑屬於穿越物。考古專家夏鼐就認爲周處墓歷史上多次被盜,所以,周處墓裏發現的鋁有可能是後世混入的。

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但是,這一說法立刻遭到其他考古專家反駁。參與現場發掘的羅宗真教授明確提到,金屬帶飾是在人骨中部發現的,正是死者腰帶的位置,而帶飾出土時厚度30釐米的地層並未擾亂,帶飾和鋁殘片上的沉積物,無論是色澤、組分還是厚度都相同,絕非後世混入物。周處墓裏的鋁片就是三國西晉遺物。

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顯然,無論是化學界還是歷史學界,均已形成共識:金屬鋁是現代產物,但參與發掘的考古隊工作者們又都作證:二號墓中有盜墓賊遺留的現代物品,而周處所在的一號墓沒有此類現代物件,金屬鋁的確是隨同帶飾一塊從人骨中部下的淤土層出土的。此外,周處墓兩次被盜的時間爲元朝至正年間和清朝咸豐年間,均在金屬鋁的提煉法發明以前,所以,當時金屬鋁絕不可能混入墓中。

但又有專家提出,有沒有可能是成分檢測錯誤呢?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東北大學對其他幾塊樣本殘片進行了檢測,發現成分爲銀基合金,此後又對完整的16件帶飾檢測,發現銀的成分爲90%。但破碎的那塊殘片檢測結果卻是97%鋁。清華大學教授楊根對殘片進行光譜定性分析後,也得出了是純鋁的結論。

這也就意味着,17件帶飾中,破碎的那塊確實爲鋁(可能是整條帶飾上的點綴品),爲什麼偏偏是鋁那塊破碎了呢?這是因爲鋁易被侵蝕,殘片鏽跡斑斑恰恰佐證了這一點。

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專家爭論了50年,中科院:世紀懸案

於是,三國古墓出土穿越物這一懸案又陷入了僵局,考古學家們爲此已爭論了近50年,依然沒有明確說法,中科院的華覺明教授稱:“周處墓鋁質殘片來歷是世紀懸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