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麪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老北京人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都要蒸出夠全家喫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

“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喫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麪食了。發麪,取“發”的吉祥語,發家、發財、發福。

按照老理兒說,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因爲“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老北京人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都要蒸出夠全家喫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喫。

現如今,超市裏饅頭的種類很多又不貴,在家發麪蒸饅頭的人越來越少。蒸饅頭的習俗只在一些老年人羣中沿襲着,自己和麪、發麪,無論方式還是手法,都遵循着老傳統,許多人也非常喜歡回味這種自制饅頭的老味道。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麪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爲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爲後世春聯之濫觴(開端)。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爲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纔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春聯。

也有人說,應該是大年三十兒的上午貼春聯。那麼,你家是哪天貼春聯呢?

(文章圖片、內容來源:百度、搜狐、八寶網、新華社)

歡迎參加北京市昌平區檔案館春節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