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令許多人磋嘆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時代,許多人都在探討明朝爲什麼會滅亡,其實導致一個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比較複雜,但是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往往都會通過具體的事件或者是時間節點來進行探討,而往往忽視了其他因素。例如大清朝的滅亡是以溥儀的退位作爲標誌,而溥儀就和亡國之君劃上了等號,但是如果往前推就會了解到,其實大清的亡國早已註定,而且慈禧掌權也是加速亡國的重要原因,而不能將所有罪責都推到末代皇帝的身上。同樣的,明朝的崇禎皇帝在眼看國家走向末路時,他選擇了自縊,選擇了和大明共存亡,但是如果對明朝的亡國史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關鍵人物不容忽視,他就是內閣首輔張居正。那麼張居正究竟做了什麼事情爲大明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呢?

其實明朝在天啓皇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種種異樣,當時國家風調雨順,沒天災沒人禍,但是糧食產量卻非常低,而且很多農田都已經荒廢,很多農民家中有土地,但是卻不守着土地,轉而到外地討生活,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因爲張居正提出的變法所導致的。實際上張居正提出變法也是爲了國家的存亡考慮,當的明朝在糧食產量方面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爲當時國家實行的是土地兼併管理方式,這樣就導致很多耕田開始銳減,農民沒有那麼多土地種糧食,自然糧食儲備會不足。

所以張居正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他先是對明朝的土地資源重新分配,這爲糧食的種植打好了基礎,其次耕種糧食的農民,每年只需要向朝廷交糧食即可,而耕種棉花的就上交棉花,用這些實物來交稅,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糧食物資的儲備,解決了燃眉之急。可是問題在於當張居正離世後,當時張居正的變法仍被朝廷所承認,但是卻已經面目全非了,很多規定都已經開始出現了變化,已經和原本的張居正變法的初衷相違背。後期大明資本主義開始湧入民間,而且當時政府在徵稅的時候,是收銀子,而不再收實物。

這樣就會給農民造成很大的負擔,因爲農產都有固定的時間,爲了將這些實物換成銀子,競爭就會非常大,而且商人開始抓住這個機會從中牟利,這樣農民的負擔不斷加重,導致大量農民開始選擇手工業賺錢,而不再種田。國家糧食儲備開始不斷變少,後期在鬧災荒的時候根本沒有糧食來供應,而這些都是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明末大思想家顧炎武曾記錄了明末時期的悽慘的狀況: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