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由姥姥带、姥姥带娃更顺心……近日,新华社记者在全国多个城市小区调查发现,进入“二孩时代”,姥姥、外婆逐渐成为城市带娃的“主力军”,“奶奶去哪儿了”折射“隔代抚养”新焦虑。

城市里姥姥带娃更“流行”

“姥姥等我”“姥姥抱抱”……记者采访时发现,从孩子口中喊出的“姥姥”“外婆”非常普遍,外婆带娃非常“流行”。

“我们家大宝5岁、小宝1岁,现在都是姥姥带,宝宝们从小就跟她一起玩,我们夫妻也省心。”何女士说。

“我们小区大概一半的有娃家庭,几乎都是外婆在带,有的奶奶也来帮忙,但只带一小段时间,主要还是依靠外婆。”一小区物业人员说。

江女士今年30岁,有一个女儿,平时女儿也由外婆带。“有句话叫‘妈妈生,姥姥养,奶奶定期来观赏’,我觉得这句话蛮贴切地形容了我们家的情况。”江女士说。

一位带孩子的姥姥告诉记者,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小两口工作忙,很不容易。她除了看孩子还帮做家务,白天小心翼翼地带孩子,生怕出什么问题,晚上还要带孩子睡觉,经常起夜哄孩子,累得有些精神衰弱。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为何奶奶带娃越来越少

记者调查发现,在城市里,妻子是本地人、丈夫是外地人是不少家庭的构成,这就让姥姥、外婆自然而然地成为带娃的第一选择。

“我公婆在外地,身体也不太好,每次过来要坐好几个小时的火车,不好让他们来回折腾,我妈隔得近,带娃也方便。”李女士说。

亲妈带娃更亲,避免产生婆媳矛盾。“跟自己妈妈好说话,孩子哪里带得不好,就跟她说,妈妈也不会生气,即使生气了也能谅解;跟婆婆交流就有所顾忌,看不惯她带孩子的方法也不好意思说,只能通过老公去沟通。”郑女士说,婆媳相处肯定和自己妈妈相处不一样,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后,在带娃上就更容易产生矛盾,身边不少朋友也有同样顾虑。

奶奶带娃“主人意识”强,缺乏同理心。儿子是自己养的,媳妇是儿子找的,一些婆婆喜欢以权威自居。事事以宝宝为重,忽略宝妈的辛苦。“我婆婆喜欢熬催奶汤给我喝,在她眼里,孙儿的‘口粮’才最重要。只要对下奶有利,就不太管我吃不吃得下去。”宝妈尤女士抱怨说。

老人带娃只是临时替补

“进入二孩时代,老人其实是充当了一个临时替补的角色。”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栾本立说,有时老人对第三代的溺爱已经超出了理性范围,两代人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会造成孩子的认知畸形,这是目前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李云歌在临床门诊中发现,因为奶奶带娃造成婆媳关系紧张,一些家庭因此产生心理隔阂,不得不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据她讲,奶奶和姥姥都是疼爱孩子的,否则也不会施以援手。帮助带娃身体上的劳累尚能尽量克服,心理的疲累却很难摆脱。有时出于好心,会与儿媳在育儿观念上产生一些分歧,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委屈。

“婆媳关系历来被说成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妻子对婆婆带娃有担心和顾虑也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阻止奶奶参与到正常的育儿之中,婆媳之间应该增加沟通和理解。”李云歌说。

孕妇学校讲师宋艳说,时代环境不同,个人经历各异,婆媳之间在育儿方面产生分歧在所难免,双方要多体谅。媳妇可以想象婆婆能把丈夫培养出来的能耐,同时提醒自己要多担待;婆婆也要多跟媳妇沟通,不要强求改变彼此的习惯,让相处更融洽。

一些二孩父母还希望有关部门建立规范化的婴幼儿托管机构,让年轻父母多一些选择,同时将老人解放出来。

编辑:Vivian

来源:郑州广播电视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