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和健康意识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和身边鲜活的例子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们: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在持续升高,比如癌症。那么,如何才能避免癌症的光顾?吃那些“抗癌食品”真的有用吗?

三类风险因素

癌症的根源是体内的细胞发生癌变。癌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每一种具体的癌症,癌变与扩散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在现代医学中,科学家们根据统计数据和一些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遗传。细胞的分裂受基因的控制,有一些基因的存在使得某类癌症更容易发生,被称为这种癌症的“易感基因”。其次是环境。比如空气、辐射、化学污染物等,也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而导致癌症。第三是生活方式。抽烟会把肺癌的风险增加十几倍,喝酒、饮食、运动和心态等,对于癌症的发生也会有一定影响。

这些因素的“致癌”是“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当我们暴露于“致癌因素”的时候,身体也能够应付一定强度内的“致癌能力”。但这种抵抗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所以年纪越大,抵抗致癌因素的能力也越弱。

“致癌”和“防癌”的真正含义

在产品广告和自媒体营销号中,经常能看到对“防癌食品”的鼓吹。甚至还列出一篇篇的科学文献,说“某权威医学期刊证实”等,显得“很有科学依据”。其实,科学领域说的“致癌”和“防癌”,跟公众理解的“致癌”“防癌”相去甚远。

“致癌”的真正含义是“长期吃会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的大小,跟食用量密切相关。举例来说,世卫组织把“加工红肉”列入了“1级致癌物”,但这并不是说“吃了加工红肉就会得癌症”,其确切含义是: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红肉(比如火腿、腊肉等),足够长寿的话,得大肠癌的风险会增加18%。对于一个完全不吃加工红肉的人,一辈子得大肠癌的概率约为2%,而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红肉,增加18%的风险意味着得大肠癌的概率是2.36%。得大肠癌的可能性从2%增加到2.36%,就是科学上的“致癌”。

“防癌”的概念与此类似。并不是说吃了抗癌食物就不得癌症,而是说得癌症的风险降低了。至于降低多少,往往只是“统计学上的差异”,比如每天吃多少量的某抗癌成分,得某种癌症的风险降低20%,比如从1.5%降低到1.2%。

唯一能改变的是生活方式

跟抽烟、喝酒、吃加工肉制品那些“证据确凿”的致癌因素不同,市场上炒作的“防癌食物”通常没有充分的证据。

多数情况下,只是提取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展示了“抗癌潜力”,完全谈不上“降低人的癌症风险”,就被商家们炒作成了“防癌食品”。

美国癌症协会一直关注着各种“防癌食物”的研究,汇总各种“抗癌食物”的研究结果。迄今为止,他们的总体结论是:没有任何一种特定食物能够“抗癌”,不过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比如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红肉尤其是加工红肉,把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到三分之一以下,能够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

在我们面临的各种致癌因素中,有一些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比如遗传;有一些是需要全社会努力改善的,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去改变。

编辑:Flash

来源:郑州广播电视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