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斯蒂芬·羅奇:中國可持續發展成全球範例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9月23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的文章《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性》稱,在當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爲全球範例。

文章開篇寫道,中國目前在人均產出僅佔所謂發達經濟體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把重點放在了可持續發展上。一個發展中國家已經有意識地選擇把重點從經濟增長的數量轉向質量上,這一點值得稱道。

文章稱,身處氣候變化的當下,人們很容易忽視取得進展的重要跡象。通過轉變經濟模式、改變燃料來源、發展新的交通系統和以環保的方式進行城市化,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爲發揮全球領導作用的一個範例,世界其他國家應當予以認真考慮。但西方已經完全忽略了這一點。

文章指出,在過去10多年裏,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從過度依賴帶來污染的製造業轉向低碳服務業。早在2006年,第二產業——主要是製造業,但也包括建築和公用事業——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8%,而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僅佔GDP的42%。到2018年,這個比重發生了逆轉——第二產業佔GDP的41%,服務業佔52%。對於大型經濟體來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重大的結構變化幾乎是前所未有的。

文章稱,與這種巨大的結構轉型相一致的是,中國一直在積極地將燃料消費從碳密集型的煤炭轉向石油、天然氣、水電和可再生能源。

文章強調,中國正在引領世界發展非碳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等。2018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量比美國高38%,是德國的近3倍。在過去5年中,這種能源每年增長25%(2018年增長了29%)。如果中國繼續沿這條道路走下去,那麼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佔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可能達到20%。這將是中國邁向更清潔、碳密集程度更低的經濟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中國正加快風電、光伏、光熱和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發展。圖爲河北唐山一處風電場。(楊世堯 攝)

文章指出,中國快速變化的交通模式是其可持續戰略的第三個關鍵組成部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高速鐵路網和發展最快的地鐵系統,並且正在全力以赴地發展電動汽車。

文章稱,城市環境——顯然對任何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來說都至關重要——在中國尤其重要,因爲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還有大約30年。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大城市的道路嚴重擁堵。但中國正在爲此採取行動,目前世界上12個最長地鐵網絡有7個在中國。此外,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也令其他地方相形見絀。2017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超過50萬輛,而美國和歐洲還不到20萬輛。中國的電動汽車領先優勢預計將在未來10年顯著擴大。

文章指出,中國在重視新的生態城市模式方面也十分突出。這種城市模式的特點是使用低能耗建築材料、部署輕型大衆交通以及規劃完善的城市“綠地”。雄安新區在這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現有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和海南最近宣佈的全部向清潔能源車輛轉變的計劃也是如此。根據最近的估計,中國目前計劃建設250多個生態城市。作爲相對較晚進入城市化的國家,中國有機會利用工業世界的先行者所沒有的城市規劃和能源效率新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