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是妹妹的出生,奪走了她所有的愛。胡可並沒有急着去責罵孩子,而是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曾經集父母全部寵愛於一身的安吉,而如今有個人要和他分享這一切,他當然害怕。


“媽媽,我討厭弟弟?”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

文:若小風

最近,奇葩說討論了一個辯題:生二胎是否必須爭得老大的同意?


外國姑娘星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自己第一個妹妹出生的時候,父母並沒有和她溝通。等到有一天,父母帶着妹妹從醫院回來,她非常的不接納這個孩子,甚至一度拒之門外。


“媽媽,我討厭弟弟?”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

而當自己的第二個妹妹出生之前,父母和她們姐妹進行了認真的溝通,她和妹妹接受了即將出生的孩子。在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他們也非常開心的參與照顧妹妹的生活。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也會懂得體諒父母,會力所能及的保護媽媽和即將出生的小生命。


傅首爾也談到,孩子反對媽媽生二胎是因爲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失去父母的愛。


“媽媽,我討厭弟弟?”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


她說,假如孩子有100顆糖果,那麼他自然有多餘的糖果可以分享,可是孩子如果只有2顆糖果,卻讓孩子去分享,當然不可能。父母努力爭得孩子同意的過程,就是給孩子更多的糖果,讓他有能力分享。


仔細想想,深以爲然。


二胎家庭,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大寶排斥二寶的背後,是對愛和安全感的渴望。


讓大寶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注,不會因爲弟弟妹妹的出生而減少。這是爲人父母必做的功課。


一、讀懂孩子的對立情緒


演員胡可在一檔節目中,談到兒子小魚兒出生的時候,家人給予了更多的注意力,而忽略了大兒子安吉的感受。


有一天,她聽到安吉站在小魚兒的餐椅後面,表情認真的說,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

“媽媽,我討厭弟弟?”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

胡可並沒有急着去責罵孩子,而是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曾經集父母全部寵愛於一身的安吉,而如今有個人要和他分享這一切,他當然害怕。


她看到了安吉背後所傳遞的不安,理解和接納了安吉的感受。在以後的生活中,她都刻意的關注安吉的感受。


好的父母,不僅僅只看到孩子表面的行爲,而是看到行爲背後深層次的原因,自我反思,然後做出改變。


我有一個同事,大女兒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小兒子才一歲半。所以,一家人的關注點更多放在了小兒子身上。


有一次,弟弟在屋裏睡覺,姐姐想要玩手機遊戲。爸爸沒有允許,於是女兒開始哭鬧起來。爸爸打了女兒一頓:“你妹妹在睡覺,你能不能安靜一些?”女兒哭聲更大了。父母覺得女兒怎麼越來越不聽話。


他們只看到了女兒不懂事的行爲,卻沒有感受到女兒心理的訴求:渴望被關注、渴望獲得更多的愛。


豆瓣上有個話題,弟弟妹妹出生的後,你是什麼樣的感受。


有一個網友寫下如下幾句話。


爲什麼弟弟睡覺就需要我安靜?

爲什麼他們只考慮弟弟?而不考慮我的感受?

爲什麼弟弟出生後,一切都變成了我的錯?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對錯的判斷,需要的是情緒的安撫,是安全感的重塑。


正如《放牛班的春天》的經典臺詞: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對父母來說,再一次把新生命帶到這個世界是一件喜事,而這對大寶是未知的“威脅”。Ta的惶恐和不安全感需要更多理解和接納。


別忘了,ta雖然出生早,畢竟也是個孩子。


二、關注老大,從細節做起


謝楠曾經在微博上分享過和兒子吳所謂的一個小片段。


小兒子棒棒糖出生以後,有一次她要給小兒子餵奶,這時候大兒子吳所謂突然跑過來,希望媽媽能夠給他讀一個故事。儘管謝楠非常的着急,但是那個時候,她突然意識到了大兒子的情緒。


謝楠耐心的讀完故事之後,對孩子說,因爲弟弟還很小,所以會需要更多的照顧,下次可以先給弟弟餵奶嗎?


大兒子的情緒得到了關注,他也接受了媽媽的建議。


弟弟出生以後,全家人都圍着弟弟轉,哥哥吳所謂的安全感受到威脅。謝楠的耐心安撫就是在告訴哥哥,儘管弟弟出生了,但是媽媽依然同樣愛你。


《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小姑娘叢欣宇說,小時候她生病了,爸爸抱着她去看病。可是自從有了妹妹之後,爸爸媽媽每天就圍繞着妹妹轉,每天早上媽媽忙着給妹妹洗臉,穿衣服,喫飯,她幾乎看不到媽媽的身影。


“媽媽,我討厭弟弟?”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


有一次放學,媽媽只顧着照顧妹妹,居然忘記接她回家,最後還是老師給媽媽打電話,媽媽纔想起來去接孩子。


這些看似點滴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裏卻無比重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覺得是妹妹的出生,奪走了她所有的愛。


正如教育學者尹建莉所說,教育孩子沒有“小事”,小事積攢多了,就是影響孩子的大事。


孩子比想象中更敏感。大寶的情緒,藏在生活的一些細節裏。這種被看見和懂得,是他們童年的一束光,照亮未來人生的路。


三、讓大寶爲照顧二寶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有一個姐姐,從小到大我們感情一直很好。小時候姐姐經常照顧我,有時候父母在外面做生意比較忙,姐姐經常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帶我一起去上學。


後來姐姐上了初中。那時候,姐姐放學後每天都要騎行3公里,而我總是放學後,和母親一起等在家門口的路上,等待着遠處姐姐的身影。


這些年,姐姐和我是彼此的責任,每當我們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一起去思考,如何互相幫助,擺脫目前的困境。


父母懂得引導孩子們互相照顧,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而責任感,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更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石。


霍啓剛夫婦的豪門教育,值得很多家長進行反思,他們從來不是隻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質,而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們學會互相照顧。


一次,他們夫婦帶着兩個孩子出遊,霍啓剛發微博說,兒子已經是兩個妹妹的榜樣了,很愛照顧妹妹,懂得分享,幫他們分擔了許多的壓力。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懂得引導孩子,孩子就能學會互助互愛。兄弟姐妹之間,相處融洽,互相照顧,家裏也自然會少了許多的矛盾,少了雞飛狗跳的日常。


“媽媽,我討厭弟弟?”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

家有二寶,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互相付出,在付出中培養感情,這份情誼,將成爲他們一生的牽絆。


中國自古就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媽媽總是說,你是大的你就要讓,卻很少問你願意嗎?引導老大照顧老二,絕對不是如此的粗暴簡單。而是讓他發自真心的看到,弟弟妹妹給他帶來了責任和快樂,願意主動分享。


讓老大參與照顧弟弟妹妹,是培養老大的責任感,更是培養他面對生活的底氣。有責任感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才更能承擔責任,有所作爲。



奇葩說中,經濟學教授薛兆豐說:


人出生時,本能是慾望、獨佔、自我中心,但是這些是無法讓孩子在社會上生存的。


而爲人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學會更高級的智慧:耐心、守秩序和分享。


假如有一個籃球,不應該是給了老大,老二就沒有了。也不應該是他們一起去爭奪這個籃球,打的頭破血流。而應該是,他們一起去玩籃球,一起創造更大的快樂。


隨着第二個孩子的到來,父母身上增加的,不是照顧一個新的生命,而是對兩個生命的負責,是去塑造兩個孩子的未來。


真正意義上的“一碗水端平”,不是絕對平等地對待,而是讓兩個孩子同時感覺到被愛、被關注。


願每個大寶都能被豐盈充足的愛包圍,願每個二寶都能在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的寵愛下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