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有條件的話,應儘可能地多帶孩子去旅行,別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旅行中有太多難以遇見的事情,需要孩子努力去堅持,自然而然的就鍛鍊了他們堅毅的性格。

文:八寶粥

帶着孩子旅行,看似是一種簡單的陪伴,但由於旅行中的各種不確定,家長無法像在家裏一樣全心全意的去照顧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旅行中有太多難以遇見的事情,需要孩子努力去堅持,自然而然的就鍛鍊了他們堅毅的性格。

最近一個5歲的小男孩縱貫南北極的新聞,上了熱搜。

小男孩叫辛巴,爸爸老極是一名導演,因爲工作性質特殊,爲了能時常陪伴在孩子身邊。老極在辛巴很小的時候,就一邊工作一邊帶着孩子旅行。

辛巴三歲起就跟着爸爸走南闖北,去過幾十個國家,更是以3歲的年齡成爲了到達南極最小的中國人。

老極表示,希望孩子用雙眼和雙手去真實的感受這世界的一切。

小時候小辛巴遇到困難挫折也會退縮,但父母的陪伴方式給了他更多的自由環境,給了他更多的一種磨練他的經歷,辛巴的性格確實非常堅毅。

網友紛紛評論:

“孩子的未來多少種可能,我覺得很大看父母的格局有多大,我真的很欣賞這樣的父母。”

“我覺得其實是一種教育理念問題。不一定要去南極北極,不同財政情況的家庭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接近自然。”

“教育方式很棒”

“這個錢和時間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這位爸爸的思想。”

帶着孩子旅行真的有必要嗎?有,旅行並不是目的,只是爲了在一次次的遠行中,讓孩子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俗話說的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陪孩子旅行或許是最便捷的教育方式。

一、在旅行中,孩子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有人說帶孩子旅行等於花錢買罪受,自己走過那麼多地方都記不住當地的風景,孩子那麼小,又能記住多少。

所謂視野,不過是目光所及之處更遠一點;所謂見識,不過是見過的事有所認識。帶孩子旅行不過是爲了讓他們認識不一樣世界,讓他們知道,世界不僅僅是生活的周遭。

閨蜜兒子一歲半的時候,跟着他們去了一趟泰國,在那個多元的國度,他看到了和生活中長得完全不一樣的人。

在大象基地,他遇到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小妹妹,兩人用“嬰語”也交流得酣暢淋漓;在夜市上,一個黑人寶寶跟他撞了個滿懷,望着跟自己全然不同的面孔,兩人都好奇地左看看右摸摸。

原以爲這段旅行的經歷就這麼過去了,直到他2歲的時候上英語早教課,外教老師是一個年輕的黑人小夥兒,班裏第一次見到黑人的孩子多少都有點驚訝,有的更是嚇哭了,但閨蜜兒子就像半年前遇到那個黑人寶寶一樣,走過去摸了摸外教的臉。

有人說,你見過的世界,其實就藏在你面對新事物的態度裏。孩子也是一樣,見過世面的孩子,知道世界的多樣,也知道自己的渺小,在面對新的事物時,謙卑卻不怯懦。

黃磊的女兒多多,很小就跟着父母一起旅遊。見過寬廣的太平洋,摸過胖乎乎的美國鮑,參觀過美國有名的斯坦福大學,她真實地感受過書本上所提及的東西,也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多多兩歲開始,就跟着父母一起參加話劇,走過40多個城市,演出了近500餘場。從小“走南闖北”的她,習慣了陌生的環境,所以即使面對不熟悉的事物也能很快接納。哪怕面對國際大導演,能用英語愉快地交談;踏上國際品牌秀也是自然輕鬆。

作家畢淑敏說過:因爲見過世界的廣闊,你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

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將來這張白紙上會有什麼樣的畫卷,還要看家長如何描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很重要,閱讀和旅行。閱讀,教會孩子思考;旅行,開拓孩子的視野。

作家龍應臺曾說過: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裏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裏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二、在旅行中,孩子鍛鍊了意志力,堅定了決心

意志力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孩子在學習中將要遇到那麼多困難,一個個難題昂着頭等着他們解開,如果缺乏意志力,困難就像一座翻不過去的大山。

2017年樂嘉帶着4歲的靈兒去參加“爸爸帶我去沙漠”的活動。全程76公里4天走完,算下來每天要走接近20公里。

當時,她是參加活動中最小的,而旅途中有那麼多不可預料的困難。第一天,樂嘉就和女兒約定:不可以無理取鬧,哭要有哭的理由,不哭的孩子才最美。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準大人抱,要靠自己走完全程。

靈兒走到11公里的時候,就有些不想走了,樂嘉說:靈兒你是最棒的,爸爸牽着你慢慢地走吧。靈兒聽了爸爸的表揚,便慢慢地挪動着沉重的腳步,跟着爸爸一步一步往前走。

在第一天的最後兩公里的時候,靈兒已經困的不行。樂嘉鼓勵道:你一定要堅持下來,你如果這麼小都能堅持下來,以後很多困難你自己會克服的。

今年夏天在廬山瀑布遇到一對夫妻帶着3歲的孩子,從瀑布底下往山上爬,2400階臺階,孩子媽媽牽着他的手,孩子爸爸反覆爬上去又走回來給他鼓勵。

父母都說,如果成功爬上去,就可以讓爸爸抱着回酒店還能喫一根冰淇淋。

孩子問:“是因爲我太累了嗎?”

爸爸說,不是因爲他太累,而是小小年紀的堅毅,值得擁有這種獎勵。

如果沒有狠心的父母,哪來成功堅強的孩子。我相信,有這麼堅強的意志力的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環境愈艱難困苦,就愈需要堅定毅力和信心。滴水可穿石,不是因爲它有多大的力量,而是因爲它堅韌不拔的精神。

孩子終究會長大,未來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完人生的旅途。作爲父母,只有像樂嘉一樣,教會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百折不撓的意志力,才能在未來,經得住人生的大風大浪,穩做人生的贏家。

三、在旅途中,鍛鍊了孩子的應變能力

《媽媽咪呀》節目中,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帶娃旅遊經驗:

這位媽媽叫趙旭峯,3個孩子,分別是10歲,8歲,4歲。從2016年開始到今年春節,她帶着3個孩子一起走遍了全中國,去了4個國家11座城市。

主持人驚訝地問:我們一般三個人帶一個娃去旅行,你一個人帶三個娃,是怎麼做到的?

她說出門時,老大可以提一些行李;老二能管好自己,還會幫着媽媽看一點東西。

在旅途中,還能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有一次在昆明到貴陽的動車上,孩子們都睡着了,她就去了另一個車廂,觀察孩子們的反應。過了一會兒,動車停了一下,有人上車,孩子們也醒了。突然發現媽媽不見了。

老大安排老二看好弟弟,老大馬上去找列車員說,我媽媽是誰,身份證號碼是多少,電話號碼是多少,我們是哪裏人。

在旅途中,孩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這相當於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培養他們隨機應變能力的機會和空間,

孩子始終會長大,會離開父母,獨自去外面闖蕩,會面對很多突發事件,這就需要孩子有很強的應變能力。

拿破崙說過: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孫儷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可以共勉:

孩子出去旅行對他的成長特別有利。很多人說帶小孩出去旅行沒用,他不記得。其實不需要他記得具體事情,很多東西不需要你去講,他的眼睛看到了,其實他就學到了,這對他心理的映射是特別好的,這種影響是無窮的。

孩子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會表達出來,他的感受力會特別強,他會和你聊他看到的東西,而且小孩的視角和大人不一樣。

作爲平凡人的我們,不可能像老極一樣帶着小辛巴去南極北極,但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爲孩子安排不同程度的旅行。

著名兒童專家尹建莉曾說:

“父母有條件的話,應儘可能地多帶孩子去旅行,別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展可能,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發這種潛能,並努力保護個人的幸福感。而在旅途中將能更多地發現孩子的各種潛能。”

帶着孩子旅行,看似是一種簡單的陪伴,但由於旅行中的各種不確定,家長無法像在家裏一樣全心全意的去照顧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旅行中有太多難以遇見的事情,需要孩子努力去堅持,自然而然的就鍛鍊了他們堅毅的性格。

簡單的陪伴背後,其實是家長陪孩子一同成長的一次修行。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曉水深;不賞奇景,怎知其絕妙。

通過旅行,孩子們會開心快樂,孩子會學習成長,孩子會見多識廣,孩子會勇敢堅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