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朝,给世人的印象永远是两个极端,一方面,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民主,一方面,总是被动挨打,遭受少数民族欺凌。

占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宋朝,为何军事如此被动,最后,连皇帝父子都做了金军的俘虏。

究其根源,赵匡胤洞悉唐朝中叶以来武将专权,造成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这当然与宋太祖赵匡胤亲身经历有关,连年的战祸给宋太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这些战乱,与武将权力过重有着密切关系。

宋太祖曾经说过:“武将须用读书人。”而且,宋太祖认为用文官的危害比武官小,即使文官贪污,也不能怎么样。

诠释宋太祖的想法,其实就是:文官贪污要杀就杀,要抓就抓。但是武官贪污或者出问题,那就不是想抓就抓、想杀就杀的问题了,手握兵权,为了保住脑袋或者不失去宝贵的自由,拥兵造反那是分分秒秒的事。

难怪北宋的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这一议论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北宋的实际情况,即重文抑武,武官很难掌握实权,在当时的北宋,连最高国家军事机关枢密院的长官也基本上由文官担任。

可以说,重文轻武在宋朝完全是当做国策来执行,而起执行得非常彻底。

文官的特殊地位和优厚待遇当然不外乎几点:

一是权重,宋朝的国家大政方针主要是由文官制定,武官基本上无缘权力中枢,更谈不上掌握实权。

二是位高。宋朝的士大夫的待遇可以说无与伦比,建国之处,宋太祖就制定了不杀士大夫与严官的祖宗家法。难怪寇准敢于拉住宋真宗的龙袍,吐沫星子溅了皇帝一脸,也要与皇帝理论清楚。

三是待遇高。这是权重位高的附属品,宋朝存在严重的武官歧视,文官是升迁比武官快,一般而言,文官不犯错误,三年升官一次,而武官必须五年升官一次。在具体待遇上,更是“待士大夫厚”,俸禄的差距更不是一点点。

宋朝的武将在统治者“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政策不断打压下,武将权力不断缩小,即便是边防前线的统兵将帅,手中权力也很轻。

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与防范的政治环境中,被挤压成循规蹈矩、萎靡不振、无所作为的群体。

宋朝的文人普遍存在“从军为耻”的观念,优秀的人才不愿进入军营,文臣更不愿意改换武职。

北宋名将狄青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因为战功赫赫,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副史。皇帝任命有功之臣担任重要岗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文官们生气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武官是不能担任重要岗位的。

好在宋仁宗是个坚持原则的皇帝,次年五月,狄青因平岭南之功,宋仁宗准备再提拔一级,担任枢密使。消息一出,以宰相庞籍为首的文臣反对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当然,这次宋仁宗没有让步。

俗话说的好:“世上最怕读书多!”

文官们明的反对不起效果,那么就使阴招,一时关于狄青的谣言四起,说狄青“家数有光怪,且姓合谶书”、“家犬生角”,总之,狄青被慢慢描绘成一个怪物。

终于在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被这些“莫须有”罪名排挤出枢密院。次年三月,年仅49岁的狄青在忧虑中去世。

狄青是北宋战斗指数最高的名将,深得百姓爱戴,皇帝又那么给力支持和重用,尚且落得如此下场,可想而知宋朝武将遭遇了。

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宋朝在与周边是少数民族辽、西夏、蒙古和金的较量中,几乎很少胜利,据史家统计,与辽国的交战大大小小81战,宋朝只胜利过一场,胜负比达到80:1,难怪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