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美作为主帅,明知道王侁和刘文裕不懂军事,但是就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按照他们带来的阵图行事,结果,牺牲了杨业,也让宋太宗精心部署的雍熙北伐功败垂成。假如杨业不死,假如杨业没有战败,潘美当然有最完美的结局,没有得罪王侁和刘文裕这两个皇帝的亲信,又打了胜仗为自己增分,简直是一举两得。

听评书《杨家将》,都会咬牙切齿痛恨一个人,那就是大汉奸潘仁美,完全是靠女儿的美貌当上国丈,成为朝廷重臣。当上了国丈的潘仁美跟辽人勾结,出卖女婿的江山,专门与英雄家族老杨家作对,害死了老杨家不少人。

其实,这完全是以讹传讹,其实潘仁美的原型叫潘美,绝不是什么汉奸之流,潘美确实把女儿嫁给了太子,但是没有升格为国丈,因为女婿没当上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无论是在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还是抗击契丹入侵的战斗中,都做出了比杨业更大的贡献,尤其是指挥的巧渡长江、攻取南塘的战役,堪称渡水攻城的范例,成为后代军事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潘美是北宋王朝当仁不让的开国元勋。

所以,潘美成了潘仁美,完全是北宋文学的大忽悠。

不过,杨业之死,潘美确实是有责任的,当然,主要责任不在他,主要责任应该有监军王侁和刘文裕来负。

这个还要从头说来,在北宋初期的雍熙北伐中,宋与辽在山西北部对阵,杨业作为主将,主张坚守雁门关,“用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

可皇上派来的监军王侁、刘文裕却主张主动迎击敌人。

当时潘美是杨业的上级领导,面对部下杨业的战术和皇上的监军王侁和刘文裕,此时的潘美打起了小算盘,瞻前顾后盘算一通后,坚决和起了稀泥,从始到终不发声。

没有潘美这个领导的支持,杨业由于王侁和刘文裕的逼迫,在形势对宋军严重不利形势下被迫作战。

王侁和刘文裕让潘美设伏,等待杨业将敌诱出山谷时,予以合击。

结果,潘美按照王侁和刘文裕的部署,带领伏兵等了三个时辰,仍然不见杨家将的踪影。王侁以为杨家军进展顺利,命令潘美撤去伏兵。杨家军因无后援接应而大败,被俘后的杨业坚贞不屈,绝食而亡。

潘美作为主帅,明知道王侁和刘文裕不懂军事,但是就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按照他们带来的阵图行事,结果,牺牲了杨业,也让宋太宗精心部署的雍熙北伐功败垂成。

潘美的患得患失,和稀泥并没有收获任何好处,而是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巨大代价,被愤怒的太宗降官三级,任太原府知府,脱离了抗日前线。

而监军王侁则受到了更重的处罚:“除名,隶金州”。王侁被开除出了公务员行列,也说明王侁是主要责任人。

潘美一生的英名,因为此次错误而蒙羞,北伐失败后,潘美心中抑郁,一年以后就病死在太原任上。

其实,潘美是一个不够走运的人,宋朝历来对武将的控制就比较严密,将帅在外,朝廷往往要制定一个“阵图”,将帅只要严格按照阵图指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生命之忧。

潘美的内心历程非常清晰,王侁和刘文裕是代表皇帝来的,自己犯不着跟皇帝抬杠。更何况杨业本就是起义投诚人员,是皇帝限制使用的对象。自己支持杨业,早晚有一天会被审查,还是闭上嘴巴比较好。

潘美未能抵制王侁的决定,完全出于自保。

假如杨业不死,假如杨业没有战败,潘美当然有最完美的结局,没有得罪王侁和刘文裕这两个皇帝的亲信,又打了胜仗为自己增分,简直是一举两得。

但是,杨业失败且绝食身亡的结果存在了,潘美作为主帅,患得患失、贻误了北伐大计,导致战友身亡,当然要负责任。

少打小算盘,坦坦荡荡做人,光明磊落做事,也许,潘美不会获得如此下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潘美还真不是一个坏人,起码会因为做错事而自责,最终抑郁而终,说明受到了良心谴责。

还有更离奇的事情发生,由于民间文学的杜撰,臆造了杨潘二人的一清一浊,泾渭分明,竟然有很多地方不许潘、杨两家结亲,这一族规不知破坏了多少年轻人的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