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鄂西北一个小乡镇,离城区大概15公里,不算太偏远。从小长大的村子离镇上只有1公里左右,小时候没事就去镇上晃荡,看遍了录像厅,玩遍了街机,在这里呆到满18岁,出去读书,毕业留在上海,做了一个沪飘,现在就只有过年能够回到家乡了。

这些年来,农村的房子是越盖越高,越盖越多,基本上已经找不到平房了。我走过华北平原,也曾路过西北戈壁,闲暇时光去江浙沪的乡村游徒步过若干次,总的来说,湖北乡村富裕程度自然比不了江浙一带,但是略领先一些华北地区,西北就更加贫困一些了。

今年过年前夕,再次回到家乡,感受一下小时候就熟悉的过年味道。

虽然家乡的房子变化蛮大,但是临近过年的集市面貌,和小时候依然比较接近,还是那么地摩肩擦踵,还是那么地热热闹闹,充满了乡村味道,别说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过年景象完全不同,就是其它二、三线城市内,也绝对找不出这样的过年气氛,这是一种延续了中国农业乡土社会年味传统的气息。

乡镇过年前的集市,永远是这样的拥挤。小时候人要比现在更多,现在毕竟有越来越多的人过年不再回家,不过现在买车的多了,过年开车回家的自然也多了,所以每年过年前的小镇街道上,都是这样的拥堵场景。

其实汽车并不是造成道路拥挤的元凶,堵车一般是这些三轮电动车,我们这里叫电麻木,至于为什么叫麻木,好像是因为这种三轮机动车避震效果极差,人坐在上面被震到麻木,所以叫麻木。以前还是烧汽油的麻木,现在进化成了电麻木。

这种车机动灵活,可拉人,可载货,走亲戚串门,下地干活,都派的上用场,是农村地区每家必备之神器。

我们乡下去镇上集市买东西叫做赶集,赶集的时候,每家都开个麻木,乡镇集市也不讲究,路边随便一停,于是道路两边挤满了这种麻木,再加上永远有麻木在掉头,所以道路肯定会堵,汽车也只能见缝插针,瞅着空子往前开一步是一步。

过年要采购的东西非常多,吃喝玩乐样样都得有。过年要准备的猪肉、鱼肉、各种自制熏香肠这些硬菜就不说了。

瓜子干货,这是过年待客必备,也是除夕晚上看春晚必备零食。

还有糖果,初一那天咱们乡下小孩子都是成群结队过来拜年,讨个吉利,每家每户都得备着糖果,打发这些小朋友。这可比城里小孩过万圣节好玩多了。

当然这些一斤8元、10元的糖果都不是啥高级货,贵的糖果那是专门用来招待稀客。记得我小时候初一去拜年,这种糖果一天要吃十几个,一天到晚嘴里都是甜的。

还有水果也是待客必须,乡村的水果市场异常便宜,以前甚至能找到每斤1块钱的苹果,现在稍微贵一点了。这些也都是过年拜年待客的必备,总得拿出3个果盘,一个装瓜子、花生;一个装糖果;一个装水果。

说完吃的,接下来是过年娱乐玩意,主要就是烟火鞭炮。

咱们这里乡村,除夕团年饭要在中午吃,开席之前要把春联贴好,然后放一串鞭炮,放完才能吃饭。这种一盘一万响的鞭炮实属团年必备。每家吃这个团年饭,都要讲究红红火火,热闹非凡,谁家的鞭炮放得响,放得时间长,脸上的面子就格外大。

所以这街上集市烟花鞭炮的摊位最多,上海是外环线内严禁烟花爆竹,只有在乡下地区才能这么肆无忌惮随便污染空气了。

过年不放点鞭炮,这年味就少了一半,除了除夕,初一早上,初五早上,这鞭炮声更是响亮,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鞭炮的响儿也不能停啊。

不用等到过年,这两天刚好遇上红白喜事,鞭炮也是少不了啊。

所以每家买的鞭炮都要塞满电麻木的车厢。

看这对父子,刚刚买好了鞭炮,正要回家。面对我的手机镜头,毫无惧色,小朋友看起来非常开心呢。

这过年要放鞭炮,去给先人扫墓上坟,烧点纸钱,也少不了鞭炮啊。这两年,乡下上坟兴起了一股风气,往坟堆上插塑料花,看起来挺奇怪的。

说完吃喝玩乐的玩意,这过年还少不了的就是春联了。

还有各种中国结、红灯笼,咱们中国人过年就是要红红火火,喜庆欢乐嘛。

请我家小朋友出场给大家拜个早年啦

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啦,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