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因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以解释作你今天更聪明。‘’

英国诗人、剧作家马罗

2020年开始的第一天,《令人心动的offer》就迎来了它的第十期结局篇,揭晓了最终的入职名单。

这档由腾讯出品的律政职场观察类节目,从开播就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它讲述了八名来自法学院的准律师,需要在律所实习的一个月内,通过不断表现和较量来争夺两个令人心动的转正offer的故事。

就和许多初入职场的小白们一样,这几位实习生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对手的长处。同时接受四名带教律师的指导,努力摸索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律政职场人。

没有看过《令人心动的offer》的同学,可以趁着春节假期回顾下!

在这十期节目里,有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在节目第七期中,柴律师作为发布课题的带教律师,选择了他认为较简单的"诉讼可视化"案例。并且在各个小组查看进度时不断提醒他们,"抓主干","需要呈现得更重要"……

但最终课题呈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八个实习生全部审题失误,最终整体零分。

尽管他们这一天时间里,表现得十分努力。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去学习一个陌生的知识,并将其展现出来。

无奈他们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课题开始的方向就已偏离重心。

在实习生们还沉浸在带教律师的点评里时,柴律师却主动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一次失败的责任。

他认为是自己在一开始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考核目的,导致了失败的后果,因此他向所有实习生道歉。

许多人说在柴律师弯下腰的那一刻,真的让人震撼得有想哭的冲动。既佩服于他的勇于认错,也因为他的揽责让人倍感暖心。

在职场中见识过越多不敢认错和找人背锅的经历,才越能明白勇于承认错误是一件多难能可贵的事情。

看似简单的一句道歉,实际却克服了三重难关。

从反思开始,对事情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再到承担起认错的后果,每一步其实都是于自己的一项挑战。

学会反思,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

海涅曾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绊倒到自己的错误里,难以解脱。而反思这面镜子,正是破局之源。

在第一次课题结束后,李浩源排在了第二名。对这个成绩不是很满意的他,想知道自己失误在什么地方。

因此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反思,随后主动找排在第一名的何运晨要来课业,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虚心请教对方,写课业时与自己的区别,以此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自己不是很肯定,或者说寻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他又去向带教律师虚心讨教。

优秀的人在面对自己失误之时,第一步总是先反思,主动寻找失分点。

何运晨同样如此。在第二期课题结束后,李浩源带领的一组排在了第一名,而何运晨一组则落到了第二名的位置。

身为组长,何运晨自觉身负责任,因此自己总结出几个问题所在。并带着反思后仍未解决的疑虑,主动寻求带教律师的帮助。

与他们的做法与之相对的,是排名一直靠后的李晨。

在第一期成绩不好的情况下,第二期他做了许多准备。

看到他加班准备到凌晨,睡不到两三个小时又爬起来背稿,没有人能否认他的努力。

但第二期依旧发挥得不好,排在了最后。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陷入了努力无用的悲伤情绪中。一个人默默擦去眼泪后,他去找了柴律师。

这一段让屏幕前的一些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身为天赋一般的普通人,在发现如何努力都难以做出改变时,总是充满了失落和委屈。

但这种感性的思考模式,恰恰容易使自己更加情绪化。

在做出努力时自我感动,在取不到好结局时便自我厌弃,找不到走出失败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便是稳定好情绪,理性地去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不断从每一个失误里跳出的过程。

而主动反思,则是学会成长的开始。

正确认知,是做好掌舵手前的必要准备

第二期课题的失利,让何运晨看到自己更像是一个组织者,而非领导者。

正确的选择,往往来自于正确的认知。而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正确认知,则包括了对职责的分析,和对事情发展的正确判断。

这一次的案例是"美颜直播打赏",向高度美颜后的主播打赏的费用,在知晓真相后是否还能索要回来。

何运晨所在小组主张应当返还打赏费用。在前期小组讨论时,他曾提出了"欺诈"的概念,但在队友的影响下,讨论重点变成了"重大失误"。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事后带教律师曾点评,"重大失误"一开始就将原告放在的判断失误的不利位置上,替对方的欺诈行为做出了辩解。

而因为判断失误,导致原告方这一组开局不利,导致了最终失败。

在辩论之时,带教律师曾明确提问,"重大失误"是谁决定的。何运晨说是自己,他跳出来承担了这个责任。

在这一期辩论中,何运晨几乎是"一拖三",在对抗对面的四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

有人说,虽然小组失败了,但身为组长的他并没有输。

但其实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原因所在。

从最开始被队友带偏思路,以及各自准备的讨论模式,都表明了他对职责的认知不够明确。

在"欺诈"和"重大误解"中徘徊,是对自己持方的不自信,也是对判断的失误。

而在最后独自承担了所有责任,将失误揽在了自己身上,虽令人感动,但其实仍然是没有明确好队长和队员的责任所在。

承担起领导的职责,并不是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学会正确判断,并指出团队的不足,共同成长。

认知正确,需要经历过思考和判断。

一味将过错推脱出去,或者将过错全部接收,其实都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只有学会判断事情发展,以及辨认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对于掌舵手而言,方向比努力要重要。

勇于承担,责任使灵魂更加自由

在第七期,柴律师向全部实习生道歉。他并非完全是为照顾实习生的心情而道歉,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真的没有做好,因此将所有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

何炅作为"加油团"的一员,在点评里说到,虽然柴律师将责任归咎于自身,但不被责怪不应该是实习生们松口气的原因。

这段话不禁让人思考,在有人站出来承担了过错的时候,自己是否就不再需要承担责任了呢?

在职场中"背锅"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人在发现过错甩到别人头上后,总是不禁心存侥幸地呼出一口气。

但其实,不管这口锅是否已经有人承担,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杆秤,秤上摆着的便是自己的责任心。

从开始做一件事开始,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因此当出现问题时,才能尽快明确自己是否要为失误承担责任。

也因此,这几位实习生在课题结束后,主动选择了加班到深夜,继续努力。他们也许没有跳出来认错,但心里却明白自己做得其实也不够好。这种改变,实际也是在默默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认错这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其实包含了人生百态。

有人认为自己的责任较小,因此不愿出头。有人因为不敢承担失败的后果,畏缩着不敢出头。

责任在这个时候,似乎变得极重,压得人不敢也不能去认错。

但其实并非如此,责任从来就不是灵魂上的包袱。因逃避而滋生的愧疚,因脱身而产生的侥幸,其实才是成长路上的包袱。

承认错误,为了接受下一个更好的自己

职场上不乏错而不认,过而不担的人。

他们在犯错之后,很少会主动承认错误,并为之负责。原因大多有三点:不会主动反思:学不会自我认知的人,也不会去反省自身的过错。这类人常常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陷在困境里难以成长。认知偏差:人性存在弱点,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人们常犯的一个弱点便是,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事实。

心理学家麦基说:"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果真如此'心理定势。"

因此当认知存在偏差的时候,总是习惯性会为自己解脱,一而再地减小自己的责任。害怕担责:有些人在过错发生之后,其实并不是不想道歉。但话说到嘴边,就被可能受到的惩罚而吓得不敢出头。

有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惯性害怕,也有人是承担不起某一次的失去。

由于想要摆脱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损害,他们将责任摆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在跳出责任圈后,难免心存侥幸,下一次犯错依旧如此。

不敢承认错误的原因有许多,但这些都不是逃过审判的理由。

有人能一时侥幸,但却不能永远侥幸。也有人因为一次逃避,而终生都难走出自己的心魔。

勇于承认错误,其实只需要一个理由便足矣。

只有承担起自己的应负之责,承认自己错误的部分,才能真正走出这一个错误本身。

成长,是迎接下一个更好的自己。

而承认错误,便是从错误里学会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