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本經典教材,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施慧在1996年所編著,是國內出版較早的一本關於公共藝術話題的書。純白之思——寫施慧其人其藝、心靈的鍊金術——讀施慧作品有感、生命之巢——施慧藝術中的空間詩意、施慧的藝術:她自己的經驗方式、“纖維”和思想——看施慧作品的一個角度、質物素心——一首日常生活的生命史詩。

4月23日

世界讀書日

全稱爲: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下這個日子

這一天,與閱讀有太多關聯

比如,塞萬提斯與莎士比亞都在這天逝世

人們以4月23日向書籍及其作者

致以世界範圍的敬意

也是爲了鼓勵每個人

發掘閱讀之樂

__________________

“圖書處於人類各種基本自由的交匯點,其中位居前列的是表達自由和出版自由。這些自由是脆弱的,面臨着諸多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

特別推出“世界讀書日”購書特惠

天貓旗艦百種好書享優惠

活動期間購書優惠多多

百種藝術好書限時特惠

搶大額優惠券滿300-100

↓↓活動時間↓↓

[ 2019年4月21日-23日]

活動期間每日10:00-18:00搶券

金額1元,限量200張

售完爲止,限活動期間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複製以下淘口令 打開手機淘寶

提前收藏店鋪關注搶券信息

¥zqTCYZgMW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 / 山 / 書 / 單

世 界 讀 書 日 特 輯

· BBC系列 ·

▼▼▼

《藝術》

[英]肯尼斯·克拉克 著 易英 譯

理想國 |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文明》的作者是被公認爲20世紀英國藝術界“一言九鼎”的藝術史家肯尼斯·克拉克。在此書中,克拉克廣泛的敘述檢視了西歐自羅馬帝國滅亡的發展,涵蓋了組成西歐文明的觀念、書籍、建築和藝術作品。作者帶領我們從九世紀的愛奧納島到十二世紀的法國,從佛羅倫薩到烏爾比諾,從德國到羅馬、英格蘭、荷蘭和美國。與這些歷史背景相對的是,他描繪了一個人物的非凡陣容——給予文明以新的能量,拓寬我們對世界和我們自己的認知的男人和女人們。他也強調了由他們創造出的天才作品——在建築、雕塑、繪畫、哲學、詩歌、音樂、科學和工程的領域,從拉斐爾所繪的雅典學園到布律內爾設計的橋樑。

《文明》是克拉克對歐洲文明永遠的鄉愁,在他的娓娓道來中,我們將會看到:藝術家在怎樣的時刻,如何擺脫時代的束縛?藝術又是歷經怎樣的時期,如何穿越時空的羈絆?

《藝術的力量》

[英]西蒙·沙瑪

陳瑋,黃新萍,王炯奕 譯

理想國 |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這是知名藝術史家、BBC多部現象級藝術紀錄片撰稿人與主持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西蒙·沙瑪的傾力之作。“偉大的藝術都有令人不悅的地方,”西蒙·沙瑪在他史詩般對藝術之力量的探索中不無挖苦地說,“美術館中的安靜肅穆可以欺騙你,令你相信接觸的藝術作品都是禮貌友好的事物,是撫慰人心、令人陶醉、引人入勝的圖景,但是它們其實都是暴徒。無情,狡詐,最偉大的繪畫作品簡直是要一把按住你的腦袋,將你的沉着鎮定徹底擊碎,然後立刻開始重組你對真實世界的感知……”

伴隨着同樣的解構之力,《藝術的力量》帶領我們踏上大開眼界、扣人心絃的奧德賽之旅,聚焦八件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從卡拉瓦喬的大衛和歌利亞,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沙瑪讓我們從安靜的美術館舒適區抽離出來,他的敘述逐漸迫近陷於巨大壓力之下的八位藝術家孤注一擲的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之後,他們創造出了某些空前的,甚至永遠改變了藝術發展進程的傑作。被圍困的英雄——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大衛、透納、凡·高、畢加索和羅斯科——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他們用堅決的抵抗面對危機,用激情與確信抵禦嘲笑和短視。由他們創作出的大師之作挑戰了傳統,動搖了自滿,轉變乃至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藉由生動的故事講述和有力而喚起情緒的描述性陳述,沙瑪探尋了這些藝術家變動中的個性以及他們所在時代的精神,抓住了阿姆斯特丹布爾喬亞生活的漂浮劇場,大革命時期巴黎的激情與偏執,以及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屠殺與悲傷。

《新藝術的震撼》

[澳]羅伯特·休斯 著 [澳]歐陽昱 譯

理想國 |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由BBC製作的電視紀錄片《新藝術的震撼》首播於1980年,全球觀看人數超過2500萬,被譽爲“紀錄片拍攝技藝與主持人敘事魅力的完美結合”。同名圖書甫一出版,即成爲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院校師生和文藝愛好者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入門讀本。

書中以八個理解現代藝術的重要主題爲框架,多維角度勾畫出西方藝術的百年流變——1780年的異域情調,如何成爲1880年的新鮮論調,又何以淪爲1980年的陳詞濫調。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筆觸,探求藝術更爲完整的真實——藝術與社會時代的關係。

· 經典全集系列 ·

楊建飛 主編

顏真卿《多寶塔碑》

楊建飛 主編

王羲之《蘭亭序》

楊建飛 主編

《曹全碑》

楊建飛 主編

《葵頌:許江作品集》

洪崎 高士明 主編

本書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紀念項目,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推出的“葵頌——許江近作展”,集中展示許江近年來創作的一系列油畫、水彩、雕塑與大型裝置作品,以從上而下、循環往復的空間策略,構建五個詩化的展示空間,分別爲“懷沙”“野火”“蔓生”“鑄煉”“葵頌”。許江的繪畫以及圍繞“葵園”創作的討論,喚起不同時代對於20世紀曆史的感覺與思考,喚起一種以藝術勞作深耕生活大地的民學精神,一種面向時代砥礪前行的人民意識。

· 中國畫學系列叢書 ·

《孔仲起山水課徒稿精選》

尉曉榕 主編

本冊精選的畫稿選自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和孔仲起先生家屬的收藏,其繪製時間的跨度近半個世紀。從孔仲起先生早期執教時所繪分解詳實、系統周密的課徒畫稿到去世前兩年那些氣象正大、淡然清曠的黃山寫生,一張張造型紮實、雄渾磊落的畫作被收錄其中。

我們盡最大努力還原畫作的真實面貌,在編排過程中亦收錄了孔仲起先生的畫語錄集——《尊受居畫談》,希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映襯孔仲起先生一生精彩的藝術創作歷程,給予熱愛中國山水畫的同仁一份寶貴的參考;同時,這本精選畫集的出版也飽含着母校後輩諸生及孔先生家人對其深深的敬意與緬懷!

· 中國高等藝術教育新學科叢書 ·

《來自校園的公共藝術報告》

施 慧 著

校園公共藝術創作,就是以“季節性”的呈現與消逝默默地深化那種青春生命在“此”發生的季候特徵,而那些作品的輕質材料、自然形態、線型或網狀的結構、巧借景物的手法,都以“空無”的方式,誘發場所的某種特質,隱喻生命流逝的季候特點,充分體現公共藝術與環境和諧相生的原則,與一般的雕塑作品拉開距離。

這本經典教材,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施慧在1996年所編著,是國內出版較早的一本關於公共藝術話題的書。

她寫道:“公共藝術教學,應該是一個在公共空間和特定環境中全方位探討藝術創作的教學課題,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一幅壁畫或一件雕塑的創作問題,它首先是一個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的問題。”

本書以多項教學案例和豐厚的教學成果彙編成一份來自校園的公共藝術創作報告,並以翔實的筆記式的第一手資料圖片讓讀者通曉並領悟了一次當代藝術的創作過程。

《施慧 Shi Hui》

施慧 著

《施慧》,這本藝術家同名作品集,似乎也能令人立即聯想到施慧本人和她的作品。

本書既包含了施慧對自身及作品的解讀,也有如許江、詹尼斯·傑弗里斯、曹意強、殷雙喜、範迪安、杭間、高士明等對施慧不同角度的剖析。

純白之思——寫施慧其人其藝、心靈的鍊金術——讀施慧作品有感、生命之巢——施慧藝術中的空間詩意、施慧的藝術:她自己的經驗方式、“纖維”和思想——看施慧作品的一個角度、質物素心——一首日常生活的生命史詩。

· 當代水墨研究所繫列學術叢書 ·

《從用毛筆思維到形式的誕生》

張浩 著

《從用毛筆思維到形式的誕生》——這個書名,並不是限定藝術只在使用毛筆這一種語言上,但卻是水墨藝術最具有價值的語言原點。從這個原點生長出與藝術形式產生必須的其他元素相關聯,從語言原點到藝術形式的最後呈現,論述了藝術形式普遍性的規律,也揭示了水墨形式獨特的規律。

《漆塗師物語》

[日] 赤木明登 著

袁璟 林葉 譯

本書是已成漆藝大師的赤木明登,回溯自己從藝歷程的自傳性散文。作品完整記錄了一個門外漢從第一次接觸漆器,到最終做出獨特作品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