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生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09月第1版

▌編輯推薦

☆  “我要趕在遺忘之前,搶救對愛情的記憶。”    袁哲生經過長期“捕捉孤獨的角落”,創作到後期的袁哲生首次將眼光轉向另一個普遍的文學主題:愛情。他在《猴子》《羅漢池》這兩部作品中,以書寫追問:“愛情可以有多好?”愛情,是他的創作核心。可是當我們跟隨着袁哲生,從小說的開頭緩緩地走向結局,卻能隱約感覺到,作品中還存在愛情之外的種種要素,讓人無法明確地言說。作爲後來的讀者,我們無法知道小說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確實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學主題中,寫出讓人值得反覆尋味的作品。

☆  “‘宗教’與‘愛情’同樣追隨者衆,同樣‘層次’豐富。”

袁哲生創作後期也越來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書收錄的《羅漢池》將十八羅漢、貴妃觀音等宗教雕像與愛情、藝術創作聯繫在一起,“入世的愛情”“出世的宗教”“藝術創作的本質”三者彼此結合,讓《羅漢池》不同於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說具有的抒情意境猶如一則傳說般格外深遠。

☆  一直以來潛藏在冰山下鑽研短篇的袁哲生,在這部爲數不多的中篇小說集裏,以短篇爲基礎,運用不同的視角、相同的人物、類似的句子和斷裂的時間,重複書寫同樣的故事。同時,將許多衝突省略、掩蓋,靜謐的氛圍瀰漫全書。一部“小說”,沒有大量明顯的衝突,也沒有複雜曲折的情節,卻在袁哲生的語言調動下,發展出更豐富的樣貌。

▌內容簡介

雨水不斷降下,被隔絕在朦朧雨景中的愛情,讓安靜的眷村少年無數次來到心儀女孩梁羽玲的家門前。月亮重複升起,被籠罩在殘存黃昏裏的愛情,令雕刻匠建興仔一直無法成功打造出莊嚴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輪廓始終近似傾心的對象小月娘,過於豔麗。

他們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後的愛情,究竟能多美好?若註定無法尋得,又能如何靠近?

▌獲獎記錄

☆  《猴子》獲選2002年第33屆臺灣“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

☆  作者拿下諸多臺灣重要文學大獎,如“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五四文藝獎章”,同時也榮獲新京報·騰訊2017年度十大好書、首屆“做書獎”年度原創小說等大陸獎項。

▌名人推薦   ☆  袁哲生就像所有優秀現代小說家,嘗試憑藉個人語言勞動,孤自潛入存有的幽暗處,像一名最專誠的翻譯者,以小說,譯寫出午後雨點,盛夏蟬鳴,與一切景象,所共同親熟的本質性悲傷。使長久埋伏的,在小說裏恍然兌實。另一方面,當這種純粹悲傷,漫漶小說裏一切人事時,袁哲生總使日常細節,對我們而言再度陌異了:因爲袁哲生,我們竟不可能確知,人世裏,什麼可以“不孤獨”。  ——臺灣小說家 童偉格

☆  《猴子》《羅漢池》都是說故事,前者是較爲“正常”的青少年世界(常見諸於小說);後者則回返早年的抒情詩手法,更擴大發展至寓言空間,較爲精巧地設計隱喻象徵,角色寓意與情節的對比,讀起來與其說有沈從文的影子,不如說更接近汪曾祺——混合《受戒》與《大淖紀事》,卻是臺灣前現代的世俗空間——追求詩的審美意境與救贖,接近“京派”的教義。 ——馬華文學作家 黃錦樹

☆  社會規範、道德教訓與“成爲一個男人的必要條件”,皆透過成長小說偷渡、傳播,投射出一般人的成長過程中匱乏且無從填補的幻想,《猴子》選取傳統成長小說中不會被多加着墨的普通人爲敘事者,呈現另一型態的,充滿挫敗、不滿,對傳統成長小說論述幻滅的過程。 ——臺灣小說家 張耀升

▌著者簡介

袁哲生(1966—2004),臺灣高雄縣岡山鎮(今高雄市岡山區)人,畢業於文化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文字冷靜平淡,敘事手法簡約節制,寫作風格猶如疏離的冰山,字裏行間的處處留白常蘊含深刻意義。作品往往通過兒童單純的眼光去捕捉人類的孤獨、生存困境與潛藏人們心底的沉鬱情感。

曾獲臺灣第17、22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第20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33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五四文藝獎章”小說類等等。著有小說集《靜止在樹上的羊》《寂寞的遊戲》《秀才的手錶》,中篇小說《猴子》《羅漢池》(簡體版爲《猴子·羅漢池:袁哲生中篇小說合輯》),倪亞達系列小說與臺灣寶瓶文化代爲出版的紀念文集《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即後浪簡體版《送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