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现在的奥运会已为一块烫手山芋,其巨额的举办费和不成正比的回报,使得许多国家民意都不再支持举办奥运会。然而曾几何时,举办世界杯是许多国家和民众的历史性愿望,这不但可以彰显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也可以有效的提振举办国经济。

对于中国人来说,奥运一直是我们实现梦想和光荣的地方。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就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成员,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中国全国性的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

从那以后,尤其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应该申办奥运会。然而,二十五年前,中国北京的第一次申奥,却让我们承受了太多的泪水和感慨。

开放的祖国,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奥运走进我们的眼帘

1991年,经过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们逐渐从闭塞走向开放,经济全面腾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诉求,要求我们能有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去接纳世界,于是,对申办奥运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认同。

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提交的《主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申请书》。

1991年12月4日,中国在洛桑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了承办 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高兴地接过了中国的申请书。他说:“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很艰难的历程。你们面临的对手很多。我祝愿你们的申请走好运。”当时,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共有5个城市,即:北京、悉尼、柏林、曼彻斯特和伊斯坦布尔。我们正式开始了第一次申奥的征程。

两票惜败蒙特卡罗,我们留下伤心苦涩的泪水

中国有近12亿人口,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有效普及,是对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贡献。我对申办成功是有信心的。

如果北京得到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荣誉,我们保证将把该届奥运会办成迎接新世纪、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真实含义的盛会,从而对增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以及世界人民的友谊、和平与进步,给予有力的推动。

然而我们经历了艰辛的坎坷。1993年6月10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人权小组委员会通过口头决议,借人权之名反对在北京或中国的任何地方举办2000年奥运会。

1993年9月1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下午在蒙特卡洛希维体育宫开幕。西方记者制造的所谓北京“抵制风波”在蒙特卡洛引起强烈反响。9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会议下午6时在蒙特卡洛开幕。9月23日,下午2时30分,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上做陈述报告。

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30分,萨马兰奇主席在蒙特卡洛路易二世体育场宣布了悉尼获得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以2票之差落选。

11月5日,“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竖牌从惠侨饭店大门摘下,送往中国体育博物馆保存。至此,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结束,我们第一次的申奥失败,北京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擦肩而过。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我们给世界看到的是包容的大国风范

蒙特卡洛传来消息,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通过投票表决:澳大利亚的悉尼主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

申奥虽然失败,但我们尊重国际奥委会的选择,也衷心祝贺悉尼申办成功。同时对国际奥委会对中国申办工作的支持,一如既往充满感激之情,对全世界也一如既往充满友好之情。我们坚信,中国将更加敞开胸怀,欢迎四海宾客,广交五洲朋友,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办好奥运。办奥运,不论是今天还是以后,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当时我们的就进行了深刻的总结,翻翻奥运会的史册,许多主办国都是经过多次申办才最后成功的。在奥运会的百年史中,旧中国留下的是“零”的记录,蒙受的是“东亚病夫”的屈辱。改革开放使我们有了申办的勇气和条件,北京能够提出申办奥运会,本身就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申办城市有好几个,举办机会独一无二,北京失去了这次机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今后,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维护奥林匹克的宗旨和原则,凡是有利于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中国仍将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

奥运重在参与。申办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是个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申办成功与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得而不骄,失而不馁,这是中国人民应有的气度和风范。“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当时我们就相信,在这个占有世界1/5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家,奥运会五环旗高高飘起的日子,不会是很遥远的。

1993年11月5日,“北京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竖牌从惠侨饭店大门摘下,送往中国体育博物馆保存。至此,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工作结束,我们第一次的申奥失败,北京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擦肩而过。

【结语】

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虽然没有成功,却也是我们第一次触电奥运,也正是这一次对奥运的经历,才有了后来的申奥成功,也才有了经典的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我们不尤感慨。

但今天的奥运会其影响力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在近年来,奥运会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下降。在2016年巴西奥运会上,中国国内的收视率创下历届奥运会收看的最低记录,国人对奥运会的关注度已是大不如前。关注度的降低必然导致收益的降低,举办奥运会已经越来越不划算。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预算原本为50亿美元,但到最后花了却将近150亿美元。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共计投资131亿美元,超支近两倍,亏损严重。并而且在奥运会后,巴西人迎来的不是经济腾飞,反而是严重的经济危机,这让巴西政府和里约州政府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巨大的投入和不成正比的回报让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于奥运会的申办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是反感。以至于最近两届奥运会申办国数量寥寥,甚至许多办城市甚至半路退赛,不掺和了,让国际奥组委尴尬不已。

为了为防止奥运会断了香火,在2017年7月,面对仅有的两个申办城市,国际奥委会直接指定由法国巴黎承办2024年奥运会,由美国洛杉矶承办2028年奥运会,并铺贴给巴黎15亿和洛杉矶18亿美元的举办费用。

原先的奥运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如今却遇到了“大龄剩女”的危机。曾经的车水马龙,现在确实门庭冷落,实在是让人唏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