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巧昨日又听到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书中讲到那天正是风清月朗,贾母要过八月十五中秋节,身边虽然围着一群儿孙,但因为最会讲笑话的那个人王熙凤因病缺席,于是贾母便命他的两个儿子讲笑话,结果贾赦便说了一个母亲偏心的笑话,让老人家很是伤心,也许此时她已预感到这个家族很快便会散去,所以那天她硬撑着就是不肯离去。每天听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上下班时间的必备节目,以至于以前总觉得无聊而漫长的回家路,如今却成了一种渴望,唯一觉得遗憾的事是堵车的时间太短,回家的路太近,好象才刚刚开始收听,怎么一会就已到达终点。

世界太嘈杂,让我们 静一静

请您寻出家里的铜香炉,点上一支沉香屑...

沏一盏茶

听我说这一场金陵梦

您这支沉香屑点完了

我的风雨红楼

也像那盏茗茶一样

......

每天听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成为我上下班时间的必备节目,以至于以前总觉得无聊而漫长的回家路,如今却成了一种渴望,唯一觉得遗憾的事是堵车的时间太短,回家的路太近,好象才刚刚开始收听,怎么一会就已到达终点。

我想这一切定是源于蒋勋老师声音的魅力,可又不仅于此。而随着回数的增加,这场声音的盛宴也终于越来越接近尾声,说到尾声这个词不知为何心中竟升起万般的留恋与不舍。虽然明知再好听的节目也终有结束的那一天,虽然明知我可以倒过去一遍一遍地重听,但彼时的感觉定已不再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

可巧昨日又听到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书中讲到那天正是风清月朗,贾母要过八月十五中秋节,身边虽然围着一群儿孙,但因为最会讲笑话的那个人王熙凤因病缺席,于是贾母便命他的两个儿子讲笑话,结果贾赦便说了一个母亲偏心的笑话,让老人家很是伤心,也许此时她已预感到这个家族很快便会散去,所以那天她硬撑着就是不肯离去。

贾母作为一个睿智的老人家,知道这个家族经过四代的繁华,后世的子孙早已败坏不堪,撑不起这摇摇欲坠的富贵,可是她仍然希望只要自己在的一日,便能撑得一日的福安。于是,无论鸳鸯和媳妇们怎么相劝,贾母就是不肯走。后来贾母又命吹笛,一直玩到四更时分,这一夜也因此显得格外漫长,也许在贾母的心中仿佛只要她多坚持一会,就能让这份圆满散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可是,后来贾母终于撑不住朦胧睡去,更深露重,就连天边那轮明月也不复先时的光辉灿烂,化为天边一抹淡淡的疏影,预示着这曾经泼天的富贵终会逝去,曾经的圆满也终究无法长久。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本身就是不圆满的,充满了遗憾和残缺,如果一定要去追求一种圆满本身就是不圆满的。所以黛玉后来对湘云说: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好好地享受当下吧,不用刻意地去寻找所谓的圆满,好比今夜能有这一轮明月欣赏便已足够幸福圆满了。

所以蒋勋老师说红楼梦的结局其实早在这一夜就已经结束了,哪怕后来有所谓的抄家,黛玉的离世和以后真真假假的后四十回,但是在宝玉看来这一切已经结束了。因为当事物臻至华美圆满的颠峰,便不可能再继续往上走,而只能是往下,一步步地滑向残缺和没落。就象十五之后的月亮便会一天天地残缺下去,天道使然。尽管它还会再次圆满,但那已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另一世的人生了。而这一世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个世界不会再重现。

这让我想起顾城曾经写过的一篇散文《树枝的疏忽》,他在其中这样写道:中国有两次人间天国,陶渊明做了个人物模糊的桃花源,另一次是曹雪芹做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大观园洞开一扇,就补足了近代诗中的无灵缺欠。

人们才知道,那无处不在的春江明月,已化作清洁的女儿世界了。我看见月亮又落进盆里了,就小心地端进屋子。结果月亮没有了,换成了灯。我试了很多很多次,终于感到了厌倦。不是对失去,而是对获得。这时心里倒常常出现了月亮。我惟一的所得是静静看着,而不去捕捞它们。

树枝因疏忽

使我得见月

而月不见我

亦不见树枝

奇怪的是这两回的宝玉(那个只喜聚不喜散的青年公子),仿佛在这一夜失去了他的存在感,如果他就是作者本身,那么这一夜,他便成了那根树枝,让我们得以一窥红楼梦中的那轮满月,看到它如何在这天地间洒下它清透智慧的光辉,给这个梦一个最完美也最梦幻的收梢。至此,月淡风轻,曲终人散,红楼一梦也该彻底醒了。

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这一场金陵梦也说完了,可以静心也。

一盏茶

一炉香

谁是书中人

谁是听书客

......

或点击原文阅读收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