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对于有功的大臣皇帝一般会赏赐官职金银珠宝,但是对于官职已经很高的大臣,皇帝再行赏赐的时候,就会选择赏赐其他的物品,比如赏赐黄马褂、御膳、贡品等,这些东西对于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来说并不稀奇,但是因为是皇帝亲自赏赐,所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被包裹了一层“荣耀”的色彩,大臣们接受这些东西后,拿回家也不敢吃,一般会供奉起来,以示尊敬。

但是,在清朝弘历做皇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大臣,不把乾隆赏赐的东西放在眼里,拿到赏赐后出门就将其扔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哪?

根据《清史稿》记载,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皇帝不仅好大喜功,还喜欢大肆封赏大臣。一来是清朝在经历康熙雍正两朝之后国力雄厚,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并不为清朝的国库担忧;二来是乾隆皇帝自己喜欢标榜功过三皇五帝,经常用封赏大臣来显示自己的仁政。

在清朝的时候畜牧并不发达,官员们的俸禄大多是粮食,那时候除了皇帝可以每天吃肉,官员们也没法经常性的吃肉,但是总有那么一两个官员喜欢吃肉。根据《清稗类钞》等清朝的资料记载,乾隆年间的大臣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自身官职俸禄不高,但是又喜欢吃肉,为此纪晓岚吃了不少苦头。乾隆皇帝深知清廉的大臣们生活清苦,所以找到机会便会大肆封赏食物,大多赏赐的食物是猪肉。

可是,我们知道清朝在乾隆年间的时候,已经出现衰败的迹象,朝廷里贪官横行,许多官员都是表面上清廉,实则家境殷实。这些贪官因为家境殷实,并不会像纪晓岚一样为吃肉发愁,他们吃的并不会比乾隆皇帝差多少。可乾隆皇帝不知道这些实情,对于封赏肉食大臣一视同仁。

这种赏赐本来并不奇怪,但是弘历做皇帝的时候,封赏大臣大多会选在每天上朝的时候,一来可以彰显自己施政仁德,二来可以表现自己的赏罚分明。这就出现问题了,清朝《大清律》皇帝上朝的时间大致是五更天,也就是卯时(现在凌晨五六点),如果碰上皇帝身体不舒服,早朝便结束的很早,但是大多时候早朝持续时间都很长。

我们知道,肉食保存比较困难。受赏赐的大臣拿到东西后,还要等到早朝结束后才能将肉送回家。如果是冬天还好,因为天气寒冷,猪肉能保持很长时间。但是到了夏天就出了事,皇帝赏赐猪肉的时候,猪肉是刚刚处理好新鲜的,但是等到大臣下朝,因为天气炎热,等拿回家的时候,上次的猪肉已经开始发臭。

所以,在夏天的时候,皇帝的赏赐反而会成为一种拖累,大臣们反而会嫌弃封赏的东西,大多会在下朝走出宫门的时候,丢到路边隐蔽的地方,到了乾隆皇帝当朝的时候,一些表面清廉的大臣,拿到猪肉后,并不会太稀罕,也会选择在出宫门后,将猪肉给扔掉!本来是皇帝仁德的体现,但是却弄得如此怪异,如果清朝的皇帝多体恤老百姓,清朝也不会在光绪皇帝登基后衰败的那么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原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