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先進工作者的典型事蹟讓我深受感動,他們紮根基層,埋頭苦幹,熱心服務當地羣衆,凝聚了人心,有力地促進了黔江的和諧穩定。”聆聽了政法系統先進事蹟報告會後,區委政法委辦公室主任阮仁政說:“今後,我也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爲黔江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盡一份力。”

11月8日,在“學時代楷模 樹先進榜樣 展政法風采”政法系統先進事蹟報告會上,揹着揹簍、扛着檢徽進村入戶爲民辦案的80後“揹簍檢察官”潘珂;年過八旬心未老、老驥伏櫪紓民困、不忘初心報黨恩的退休幹部蔣大榮;奮戰一線二十載、用心鑄就長安杯的政法幹部張亞洲;紮根基層、心繫社區,在平凡崗位上綻放不一樣風采的基層民警劉貝璐;懷揣責任之心、用行動詮釋司法爲民、公正司法的人民法官楊露霜;25年堅守基層、在平凡崗位上奉獻青春的司法幹部向勇——近年來全區政法系統湧現出的6名優秀代表,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工作崗位作了生動感人的報告。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聆聽者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者

潘珂,黔江區檢察院濯水檢察室主任,在從事鄉村法治工作期間,深入羣衆,奔走在田間地頭,愛崗敬業,將檢察工作做到村組院落、居民家中,被人民羣衆親切的稱爲“揹簍檢察官”。被重慶市檢察院授予個人二等功,被重慶市委宣傳部評爲“重慶好人”,連續三年被評爲優秀公務員。

“他是黔江本地人,喜歡講土語、說方言,穿戴也不講究,總是背個揹簍下鄉去辦案。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年輕人都不太理解,雖然揹簍在黔江大街小巷很常見,是土家習俗,但這也太土氣了,我們可是檢察官啊。”潘珂說,其實檢察官背揹簍下鄉,一開始只是檢察院一名老幹警老徐的個人方法,後來才發現老徐這麼一個老土的人,老百姓卻跟他很親近,主動和他打招呼,主動請他去家裏坐坐,老徐對村裏也很熟悉,誰家生個小孩、誰家新修個房子,他好像都清楚。

潘珂說,他們年輕人到村裏摸排線索,時常沒人理,年輕幹警們覺得很好奇,爲什老徐這麼受百姓歡迎?他們就開始觀察老徐,原來老徐的工作方法是最接地氣也最管用的工作方法。於是,他們幾個年輕人就開始商量,反覆研究討論老徐的工作方法,努力從思想上弄明白,在實踐中掌握體會,力爭把它傳承發揚好。

2017年10月,經過深入學習討論,他們結合老徐的工作方法,根據新時代的基層檢察工作需要,創新一套服務基層的揹簍檢察官移動服務站。在服務理念上,從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矛盾爲重點向以人民爲中心、服務羣衆生產生活轉變。在工作定位上,從立足解決好基層個案和事務向促進基層共建共享治理模式轉變。在方法方式上從主要羣防羣治向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轉變。在服務措施手段上,從傳統分散服務、就事論事向大數據分析、智慧化服務轉變。在新的認識和理念牽引下,揹簍檢察官既傳承老徐面對面服務羣衆的“傳家寶”,又在揹簍裏放了計算機、攝像機、無人機等先進裝備,並隨時可通過數據銜接分析,快速處置,大大提升了服務基層的功效。

爲民服務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共產黨員爲民服務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雖然我年老多病活動有一定困難,但我堅信生命尚在奮鬥不止,走好人生最後一里路。”蔣大榮說,退休後他也曾糾結過,是安享晚年不問世事,還是繼續履行黨員義務,發揮餘熱。回顧自己的經歷,是黨的教育和培養,使他從一名地主家的看牛娃成長爲一名幹部,於是他暗下決心克服私心雜念,自我做好思想更新,準備工作“換位”,將工作退休的“終點”轉爲繼續履行黨員義務的“起點”。

蔣大榮,今年84歲,是區公安局的退休幹部。工作期間,曾受到省、地區、縣表彰40多次,1978年被評爲省勞模。退休二十多年來,他從未放棄黨員應盡之義務,積極參與平安黔江建設,隨時關注社會治安動態、社情民意、羣衆上訪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向領導和有關部門彙報。

自退休之後,他共反映各類情況200餘次,都得到基本解決。做好法治宣傳,多次參加社區矯正人員和社區戒毒人員會議,通過正面啓發和典型案例來幫助社區矯正人員和社區戒毒人員。積極參加“創文”、“鞏衛”活動,今年先後6次去精神文明辦領取宣傳資料1600餘份,發給市民學習,同時收集市民意見反映,向文明辦彙報情況和提出相關建議,並多次到背街小巷和樓頂查看,發現小區的衛生死角後,及時向物管反映,得到了整改。

爲了守護平安他永不停息

“對每個人而言,都有一個社會舞臺、都有一份社會責任。”自從事政法綜治工作以來,張亞洲便時刻牢記着爲人民服務的初心,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守護平安、服務羣衆的責任。

張亞洲堅持反覆到基層調研,記錄各類工作筆記近百本,撰寫各類調研文章數十篇,經常把工作設想彙報給領導,把擬寫的工作方案送領導改,帶領着綜治這支小團隊,加班加點,苦幹實幹,年年創先進,以作爲、以實績、以實效贏得了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肯定。他說,有人曾問他,你那麼累、那麼苦值嗎?而他都沒有作聲。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爲一直追求着綜治平安夢。

爲着這份追求,他無數次頂烈日、訪民情、趟泥濘、搞調研,堅持翻山越嶺徒步黔江區很多村寨,在3000多個大院去拉過家常、擺過龍門陣,在219個村(居)活動室都指導過工作,在1900餘個網格召開過座談會,一心一意前行在綜治平安工作中。

在二十餘年的綜治工作中,張亞洲舍小家,顧大家,因而對家照顧就很少了。他說,雖然對家照顧不周,但他爲這份工作而自豪,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社會穩定就是他的職責,百姓平安就是他的幸福。在二十餘年的政法綜治工作中,他連續三次得到中組部、中央綜治委嘉獎,被多次表彰爲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在平凡崗位上綻放精彩

“多年的基層工作,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責任,什麼叫奉獻。”今年29歲的劉貝璐說,每當夜幕降臨,看着這個寧靜的城市,想到這份寧靜是她和她的戰友一同守護的時候,感到驕傲。

劉貝璐,是黔江區公安局城西派出所社區民警。自2011年10月參加工作以來,她堅持不忘初心,對工作充滿熱情,對羣衆奉獻真誠。她積極紮根社區,圍繞轄區警務實際,創新了以房管人工作法等,有效提高了警務效能。

同時,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她秉承讓網絡多服務羣衆,讓羣衆少跑路的宗旨,創立了平安城西QQ工作羣,爲羣衆提供網上諮詢,協助街道辦事處爲轄區羣衆手機安裝“智慧城西”APP共計2056臺,轄區發生相關事件後羣衆可第一時間上傳至該APP,並在24小時內根據情況進行處理回覆或上報,這一創新舉措得到轄區羣衆的好評。

據瞭解,她自參加工作以來,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00餘次,辦理羣衆警務事宜1064次,代辦各類證件748份。獲得個人三等功3次,個人嘉獎2次,2017年被評爲重慶市優秀人民警察。

堅持司法爲民公正辦案

楊露霜,現任黔江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一級法官。2005年,進入黔江區人民法院工作,共辦結各類案件1200餘件,無一超審限、發回重審、差錯案件。先後被表彰爲全市法院先進個人、全市法院辦案標兵、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

楊露霜說,受法官父親的影響和薰陶,她從小就有一個法官夢,報考大學志願時,毅然選擇法律專業,畢業後如願考入黔江區人民法院。作爲一名刑事法官,要保證不使一個無罪的公民受到法律的追究,也不能使應受懲罰的罪犯逍遙法外,一直以來,她都始終堅持司法爲民,公正辦案,維護法律權威。2013年以來,她主持刑事審判庭工作,帶頭辦理刑事案件510餘件,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公生明,廉生威”。在法院工作以來,楊露霜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嚴於律己,清正廉潔,奉公守法,把清廉作爲一種生活方式,讓清廉成爲心靈常態。在速裁庭工作期間,她始終把人民羣衆滿意作爲加強和改進工作的第一標準,不畏難也不怕麻煩,一心一意爲百姓服好務、站好崗,還牽頭完成了對案件繁簡分流、小額訴訟、多元糾紛化解等多項創新機制的運行與調研工作。

在刑事審判中,她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建立了庭前家事調查、庭審中寓教於審、休庭後愛心約談、判後案件回訪的未成年刑事審判制度,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回訪考察,對未成年人犯罪通過常關心、常聯繫、常疏導實行判後幫扶。

5年來,她對22名未成年人罪犯進行了50餘次回訪考察與幫教,被親切的稱爲“法官阿姨”。同時,她不斷提升自己,以先進模範爲鏡,爭當司法先鋒,把對黨的無限忠誠、對羣衆的滿腔熱情和對法律的不懈探求融入到每一個案件的審理中,把個人的法官夢融入時代的法治夢,將自己鍛造成一塊精鋼、一柄強刃。

羣衆的小事就是她的大事

向勇,中共黨員,今年50歲,1993年參加工作,現任黔江區司法局城東司法所所長。工作期間,榮獲個人三等功2次,連續9年被評爲優秀公務員。2015年,她被司法部評爲“全國模範司法所長”。

“雖然很多時候我兩頭受氣,但是看到辦公室裏那一摞摞整齊的卷宗,回想起當事人怒氣沖天進門,最後握手言和滿意而去,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也是我最幸福的時候。”向勇說,自參加工作來,她始終把羣衆的小事當成大事,轄區發生的那些瑣碎的糾紛,不論是兄弟之間因土地復墾資金分配不均,還是鄰里間因狗咬傷人,每一起,她都要到現場調解。

向勇說,這些事情看起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一旦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激化成大矛盾。據瞭解,參加工作25年來,她參與調解2600多件民間糾紛,轄區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居),無積存糾紛,無羣體性鬧事、上訪,無民轉刑案件。

向勇說,作爲黔江區司法局爲數不多的女性司法所長,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更多,面對個別不服從管教的社區服刑人員也曾不知所措和害怕。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特別是遇到有些信訪人員胡攪蠻纏、不聽勸阻的時候。但她熱愛自己的崗位,把工作看成是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教育管理好社區服刑人員是組織上賦予她的職責,她必須要擔起這個責任。通過她的幫助、教育,一個又一個服刑人員重新迴歸社會,無一人重新犯罪。

記者:羅秋玲(見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