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 A股春節後首個交易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市大幅下跌。針對疫情之下出現的大幅調整,公私募基金經理們如何操作,是買入還是避險?財聯社記者採訪瞭解到,從今日基金經理們的動向來看,不是正在加倉就是正在擇機加倉的路上。不少基金經理表示,由於利空的集中釋放,A股較低的估值已具有充分吸引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以北上資金爲代表的"聰明錢"正在大舉抄底A股,截至收盤,北上資金淨流入金額181.9億元。另一方面,盤面中醫藥股、線上教育、新能源汽車龍頭股逆勢大漲,也爲投資者指明後市操作中科技類板塊仍是不可忽視的一大主線。

加倉中或等待再加倉

2月3日開盤,滬深300幾近跌停;滬指低開8.73%,創下1997年以來的紀錄。最終滬指收盤下跌近7.72%;深成指下跌逾8%;創業板指下跌近7%。兩市合計成交超過5000億元,行業板塊全線下跌,兩市逾3000只股票跌停。

"我們本來的看法是(低開)5%,7%已是極限,今天的調整還是略超預期,但我感覺是一次性反應,反彈很快開始。至於有沒有第二輪迴撤,則要看疫情後續變化。"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財聯社記者採訪中瞭解到 ,部分較爲樂觀的私募已經率先加倉。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午在其微博表示:"給交易員指令,新基金加買龍頭白酒、龍頭電池企業、龍頭互聯網企業(港股)、龍頭在線教育企業(港股),子彈打光了。"

公募基金由於受限於四季度較高的倉位以及來自基民一定的贖回壓力,可加倉的空間相對較小。"據我瞭解,全市場的主動權益動作不大。"深圳一位公募基金經理透露。不過,多位接受採訪的基金經理均表示,"分段建倉時機到了"。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A股市場出現大幅下挫是符合市場預期的。在疫情沒有得到明確的控制之前,市場的走勢預計都相對比較弱。"不過,今日的市場下跌比較極端,屬於投資者恐慌情緒的集中釋放,後市將會出現分化,一些績優股可能就會率先展開反彈。"

"從今日盤面來看,不可否認包括機構和個人在內的投資者對市場的悲觀情緒還是較爲嚴重,近八成的股票都在跌停開盤就說明了這一心態。不過,目前我們依然認爲此次下跌屬於中短期的調整,並不會影響A股中長期趨勢,從這一邏輯出發,後市投資者仍應堅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浙江和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劉偉杰表示。

而大家並不悲觀的另一大原因之一還在於過往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基金經理能夠更成熟地看待此次事件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以2003年非典疫情爲例,當時中國經濟正處於上升期,疫情本身並未對市場造成趨勢性的影響。從2002年11月16日中國發現第一例非典患者,至2003年8月16日全國無病例記錄爲止,上證指數下跌0.92%,市場僅在疫情嚴重時出現一定波動。市場後期的表現更多是反應對當時經濟過熱的擔憂。此後A股隨着大陸經濟騰飛開啓了長達4年半的大牛市。回顧2003年非典、2009年墨西哥豬流感、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症、2013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5年MERS在韓國再度爆發、2016年底到2017初的禽流感等多輪事件,市場都在短期事件性衝擊高峯期過後出現了快速修復,事件高峯期後的1-3個月有明顯的正收益。

入場機會成爲高度共識

今日A股走勢,既在預期之內(外圍補跌壓力),也在預期之外(個股跌停數超預期)。那麼自去年12月啓動的反彈行情,是否就此終結?公私募機構當前動向如何?

"我們做過統計,如果錯過重要的幾天,你的長期回報會下降很多。我們的看法是,現在大概就是類似的關鍵幾天之一,如果你原來就在等待進場,現在可能是個不錯的機會;如果你已經在場,那就別慌,這就是一次性衝擊。等你完成離場的時候下跌可能已經完成,並且反彈也大概率是快速完成。"拾貝投資胡建平認爲。

和胡建平看法類似,從操作的角度而言,不少基金經理也都認爲,從短期來看,影響或難以避免,但中長期而言,股價最終是企業長期價值的反映,在國內外經濟和市場環境持續向好的大背景下,A股市場顯然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短期的恐慌式下跌帶來的是較好的買入機會。

泉泓私募基金總經理李科傑表示,此次疫情對A股市場造成衝擊是正常的,但是不會改變A股市場的中長期走勢。他認爲,對疫情造成的股市下跌不須過於恐慌。如果市場大跌,反而是加倉、買便宜貨的機會。而節前他已把倉位降低了一些,A股跌下來,他將考慮加倉。

不過對於加倉買入的節奏上,基金經理們的理解略有些差別。也有部分基金經理認爲,隨着市場驅動力減弱,短期調整在疫情下有所催化加速,從這一角度出發,在市場信號進一步明確前,進場時點或仍需進一步等待。

"我們會耐心等待買點出現",華安生態優先/華安寶利基金經理,華安優質生活擬任基金經理陳媛表示。陳媛表示,預計疫情對經濟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在1-2個季度,尤其是半年報也存在一定壓力,但市場可能會做出提前反應。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單一的黑天鵝事件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向,所以調整可以從更長期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以更低的價格買入優質公司的機會。

科技板塊仍是加倉首選

雖然根據基金倉位、操作風格等角度,基金經理們的步調並不一致。但不難發現,在當前行情背景下,入場或等待入場仍是基金經理們當下的主流操作。

參考此前疫情經驗,突發事件造成的短期衝擊往往很難改變市場的中長期趨勢,在短期擾動過後市場也普遍出現修復行情。而從北上資金的進出來看,部分優質個股對於資金的吸引更是不減反增。

就在A股大幅下跌,不少人悲觀時,素有"聰明錢"之稱的北上資金卻在大舉抄底A股,開盤6分鐘便大幅淨流入近30億元,截至收盤,北上資金淨流入金額更是近200億元。

事實上,北上資金近期一直對A股青睞有加,據統計,自2019年9月1日至1月21日,北上資金淨買入額累計已達2810.63億元,在上述92個交易日中,有82個交易日呈淨買入狀態,佔比近九成。此次市場調整後,A股估值在國際資本市場更具備優勢,這爲北上資金買入提供了良好的買入時機。另一方面,春節前基金髮行市場持續火熱,新基金尚待入場。

展望後期A股市場走勢,多位基金經理表示,A股仍是值得中長期配置的資產。其中,科技股依舊將是其重點關注方向之一。

"市場短期出現調整就是加倉科技成長的良機。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事件預期可控的時候就是市場開啓反彈的時點,而不是等到事件完全結束。"海富通基金經理呂越超說,由於疫情對傳統週期性行業、消費品等行業的衝擊可能會更大,橫向比較看,科技產業的基本面是受影響最小的,本次突發事件或將進一步加劇市場風格向科技成長的切換。

銀華農業產業基金經理王翔也認爲,後續行情科技仍爲主線:一方面,此次疫情對大部分科技類行業影響有限,甚至還增加了科技的消費羣體,如春節期間遊戲流水較好、視頻觀看人數較多、雲會議使用次較高,短期的業績增厚其實不太重要,更爲重要的意義還是拓寬消費人羣、拓寬使用場景;另一方面,5G和自主可控仍是2020年及以後重要的科技主線,科技仍是未來值得期待的增長點;第三方面,也應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理解科技板塊,過去幾年,科技企業經歷了大浪淘沙的過程,留下的大企業有望在這次科技浪潮中提升份額和盈利水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